记全国绿化标兵王源楠
魏章官
看他外表,干瘦,皮肤黝黑,像农民一样朴素,似乎和标兵、劳模连不起来,但他以突出的事迹,赢得荣誉。1999 年8月,他登上“全国十大绿化标兵”领奖台。他就是原三明市岩前林业站站长王源楠,今年62岁,扎根林区忽忽已去 40年有余矣!
大山的儿子,就应培育大山。1963年,从福建林校毕业三年多的王源楠又回到滋养过他的大山,来到成立不久的岩前林业站工作。眼下的岩前因为十几年来的大肆斧伐而满目疮痍。王源楠心疼故土失去绿树环绕而显得苍黄,心疼父老乡亲仍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
就在那一刻,王源楠想起了谷文昌在东山岛发动群众种植木麻黄防护林的执着与奋斗的精神,下决心营造一个美好富饶的生态乡。于是,他骑上自行车,终日奔波在岩前的每一片山头地块,搞调查,做规划,并利用一切机会向农民灌输造林绿化意识,一方面动员群众造林,另一方面,他把农民不愿造林的荒山都承包下来,开始实施林业站“万亩林、千亩果、百亩花圃”的宏伟计划。
从20世纪60年代到80 年代的20多年间,他带领全站职工挥汗如雨,造林不止,共营造1.1万亩站有林。在他的大力宣传和林业站的造林示范推动下,岩前镇的农民们终于转变了传统观念,大力造林植树,全镇每年平均更新造林8000亩以上,42万亩有林地绿涛滚滚,森林覆盖率高达 82.7%,农民人均林业经济收入达1300元。
在王源楠和全体职工的努力下,白手起家的林业站拥有1. 1万亩站有林、1000多亩果园、150多亩苗圃、400亩珍稀林木园和4000多亩竹林,成了农、副、工、贸相结合的经济实体,固定资产200 多万元,被评为“全国十佳林业站”。
年收入几十万元。站有林活立木价值达数千万元,主伐时可超亿元,王源楠并不是个只会拼体力的植树人,还是个科技兴林迷。早在20世纪 60年代,他就带领职工移山填谷建苗圃,向专家请教自动喷灌设施,亲自安装,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苗圃的林业站。如今,苗圃已发展到150多亩,一年可为社会提供20多个品种300多万株优质苗木。
在“文革”期间,他搞林业科研被诬为不务正业,屡遭迫害,但他痴心不改,长年累月忙在山林里、实验室中,很少考虑到沉重的家庭负担。70年代末,他进行了长达10年的杉木秋播春移育苗实验,彻底改变了春播苗木质量差、苗质弱的缺点。这项技术在闽西北得到推广应用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数以亿元计,从而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40年来,他的科研成果有17项获各级奖励,其中ABT生根粉推广应用技术获得林业部、国家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他因此被评为林业高级工程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津贴。
“谷文昌精神是我一生的动力。”王源楠这样说,这动力融合到他毕生的信念和精力中,不断追求绿色。40年来,他没有节假日,每天早上7点准时来到林业站上班,吃过晚饭又回林业站,经常学习、工作到深夜。每次出差,他总是尽快返回站里工作,而他的行包里常常只有一样的土特产,即一捆苗或从外地树上采来的种子。
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他的健康与日俱退。1987年冬,他年仅48岁时,被查出患有直肠癌。面对绝症,他感到时光更可贵。在切除60公分长的病变肠子后才十几天,他便在病床上设计开发果园的蓝图。1个月后,他偷偷溜出医院回到林业站,奔波在林地山场中。劳累过度,旧病复发,他不得不又驻院接受手术治疗。
王源楠没有被死神吓倒。一出院,他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与癌症搏斗10年之后,1997年元旦,王源楠经体检,他的癌细胞消失了。这也许是他对大山的无限深情,对绿色事业的执着追求,成了他战胜病魔的精神支柱。
(福建日报2001年3月12日,2022年3月23日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