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贵族下司古镇凯里黔东南 |
分类: 旅游文化 |
在贵州黔东南有一座因水而生 因商而兴的古镇,这就是下司古镇。下司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老的码头、斑驳的古街、青色的石板、雄伟的鼓楼、辉煌的门路、老旧的货柜、欧式的建筑……无不讲述着下司因河道疏浚而兴盛的过往,无不再现着下司因开辟商埠而带来的200多年的繁华。
下司古镇位于贵州黔东南凯里市西。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因此而得名下司。下司自古繁华,这里地处清水江上游,因清水江而成为明清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云贵各地的烟土皮货经此依托航运到达湖南洪江、常德,并经洞庭湖直达武汉,而湘鄂等地的布匹、瓷器等又逆水而上经过下司马帮运往云贵,因而下司成为苗疆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货物集散地。
下司的发展在清朝,在民国发展鼎盛成为闹市。来自各地的货物在下司日夜转运,商船成百上千,当时街道商铺林立、商贾云集、马帮成群,人流不息,商号通宵达旦、岸边灯火倒映江中,灿若繁星,从此下司有了“不夜城”和“小上海”之称。
这里纯粹是因商而兴,原住民是仫佬人,后来苗人进入,由于商业的兴旺,不同的各地商人带来了各自的建筑、饮食和民俗文化,并世代相传,因而也形成了独特的历史人文。
苗、仫佬、布依、侗、汉、畲等多民族群居与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包容并蓄、和而不同”的多元民族文化与风情,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艺术文化,养成了他们民族和美的宽广胸怀。
这里既有苗家的吊脚楼,也有侗家的鼓楼,徽式与广式的会馆,还有汉族的戏台等,至今以来保存着清代以来比较完整的苗家寨门、禹王宫、接官亭、状元桥、会馆、戏楼、惜字塔、古殿宇及古巷道等多民族风格迥异不同文化融合的特色建筑,展现着原汁原味的完整的原生态风格,也正因此,这些都成为下司古镇的一大特色。
下司古镇有着“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这里历史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经过几百年的洗涤,最终形成了风格独特、文化迥异的下司古镇。小镇依山傍水,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因旅而旺,重商而不轻文,“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学精神在下司不断传承,现在还保存着完整的阳明书院。这里也孕育了无数名人俊杰,如刺杀袁世凯的张先培、护国名将吴传声等人。
石板铺街的古镇,静谧而祥和、精致且古朴、厚重而悠远,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和谐共处,生生不息。因为人文的差异而使这里形成了独特的魅力。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沿着宽阔浩大的清江河岸,看着木楼青瓦的吊脚楼、游走在大街小巷,可以慢慢体验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风格迥异不同的古建筑,去感受小镇独特的历史人文魅力,在青山绿水间悠闲地去品味这个历经数百年沧桑而沉甸甸独特的黔东南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