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贵州之旅西江千户苗寨 |
分类: 旅游文化 |
西江千户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木楼顺次升高,布满整个山头,被专家誉为山区建筑的一支奇葩,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察价值。
西江民族风情浓郁,人人能歌善舞,苗 族的唐朝服饰、宋朝发式在这里得到很好的体现。现在文化界流传一句话:“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有差异性的,差异性表现的是事物的特殊性, 特殊性体现的是个体的珍贵性。就如这里的女性盛装,在发达城市只能在文艺演出的舞台上观赡,而这里随处可见。你若高兴,花几块钱就可以租一套穿半天过个足瘾。
原生态民族文化特色还有一个极其典型的特征,就是习俗的神秘性。由于它多表现于信仰、生产技巧、男女性别等的神秘节点上,所以,无论在技巧传授、祖宗祭祀、节日庆典上,都有一些节点、一些流程秘密进行,不对外公开,不向他人透露。如这里的“祖鼓”,就非常神圣神秘,击鼓人和击鼓时间都有严 格规定,不论什么人、花多少钱,都不得随意击打。山有山大王,苗族自然应该有苗王,但苗王只是我们汉人的叫法。“鼓”是苗族祖先神灵的象征,所以苗王被称 为“鼓藏头”。
西江还有另一个世袭制的领路人--“活路头”。在西江,同农业生产有关的仪式都由活路头来司职,由他来确定西江苗寨各个农活时节的开始时间,特别是开秧门的确定。开秧门这天,先由活路头到西江苗寨的公田去栽第一棵秧苗,整个西江寨子里的其他农户才能开始在自家的水田里栽插秧苗。
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营造技艺,远承了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南人巢居"的干栏式建筑,在历史沿革中又结合居住环境的要求加以变化。
西江吊脚楼结构 严谨,建筑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
夜幕下的西江苗寨又是另一副面孔,从河上的风雨桥,到河边商铺的木楼,屋脊上成串的装饰灯,就像大都市的夜景。由山下望上,家家户户的灯光一齐闪耀,两座小山顿时成了一片灯光的海洋。
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都在自己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
1982年,千户苗寨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 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