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薛宝钗菊花诗赏析 |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梦》第38回,薛宝钗的《忆菊》诗是十二首菊花诗中的第一首。其诗云: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为我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忆菊》是《红楼梦》第38回薛宝钗所作菊花诗。宝钗的这首诗,以诗人忆菊的叙述和抒情,以写人为主,以咏菊为宾,既咏菊,又赋事,惜咏菊展示咏菊人的情怀、情绪,暗寓人物的未来命运。诗中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菊花盛开时情景的回忆,暗喻从前的幸福生活,朦胧地表达了一种独守寒窗盼望菊花盛开时节而不得的凄凉情绪,预示着她将面临空房独守、四季相思的凄惨结局。当宝玉出家后,她实际上就成了一个年轻的孀妇,寂寞与空虚将是她生活的全部,她不得不在长期的思念和痛苦之中惨淡度日。从全诗的笔调可以看出,作者已很难保持平日稳重和平、雍容娴雅的淑女风度,表现出的只有无限凄伤的情怀。下面对宝钗《忆菊》这首诗进行赏析:
一、名媛淑女抱闷思
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恪守封建妇道的名媛淑女,她出生于皇商之家,端庄稳重,品格端正,容貌美丽,温良贤淑,和顺恭谦,通情达理,而且天质聪慧。在富有文化教养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她博览群书,造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她的诗才冠群艳,与黛玉不相上下。她那渊博的知识,超人的才华,也是令众多读者所折服的。然而这个才华横溢“冷美人”怀抱闷思,也有她的忧愁和苦闷。她随母亲哥哥初次进京并住进贾府待选进宫,尽管她才貌双全、德行孝义兼并,可是选秀失败。这当然有着诸多的原因,但不能不给宝钗心理上带来失意,在精神上带来郁闷。接着下来,在贾府金玉良缘之说一度给宝钗以欢心,宫中的元妃就情有独钟,在省亲时,端午节赏礼唯独宝玉和宝钗一样。然而,清虚观打醮,使得金玉良缘之说受到木石姻萌一派强烈回应,以致后来输了爱情赢得婚姻。因此,咏菊使得宝菊触景生情,因而宝钗首当其中选择“忆菊”的诗题,内容围绕着回忆思念的主题展开,全诗抒写了宝钗在长期的忆念中所忍受的苦痛,也预示她以后的不幸境遇。
二、思恋菊花实为人
薛宝钗酷爱菊花,是因为她与菊花,心灵相通,她借菊寄怀。宝钗所“忆”的是菊花,但是象征出家远去的丈夫贾宝玉。“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在西风中我惆帐遥望心头多么郁闷,正值这水蓼开红花芦苇扬白絮的断肠之时。又是惆怅又是郁闷,已经点明了心态的失衡,失去了己往的稳重雍容的气度,而显得有点“急切”甚至有点“气急败坏”。她不仅惆怅,而且是“抱闷”,还有“断肠”。“蓼红苇白断肠时”,“蓼红苇白”实际暗指贾宝玉和薛宝钗,贾宝玉是怡红公子,当得一个“红”字,薛宝钗的薛谐雪,而且薛宝钗素以“肤白如雪”著称,贾宝玉看见薛宝钗雪白的膀子的情景大家应该记忆犹新吧?可是,这两个人在一起时的情形却是“令人断肠的时光”。薛宝钗的《忆菊》,表现出一派伤感、悲婉和低沉的情绪,表面是写对菊花的思念,其实是在暗喻薛宝钗对贾宝玉爱慕之情而不得回应的一种伤心和自怜。
二、无影无踪梦里忆
水蓼、芦苇这些植物虽在开花,此时无法看到多姿多彩的菊花,因而薛宝钗惆怅地临风盼望。“空篱旧圃秋无迹,冷月清霜梦有知。”作者从时间上着笔来展开思绪。此刻,映入眼帘的是片片菊篱,便形同虚设,见不到菊花的踪迹;曾一度繁华似锦的菊圃,也已空荡无物。只有在冷月秋霜之夜的睡梦中把它细细地回忆。然而,怀念之情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淡化,反而变得越来越浓烈,即便是这"瘦月清霜"的冷寂之夜,也还不知多少次在梦中与之相会。宝钗自己与菊花两心相知,犹如宝钗对宝玉情之殷切,意之笃厚,可是这些只能清冷的秋夜里去追忆。
三、念情己随远雁去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迟。”这是宝钗从空间上落墨,将深切怀念之情,随着南归的大雁远远飞去。面对着南归远去的飞雁我不禁把你怀念,寂莫无聊啊直听那捣衣声呆坐到深夜。这样凄清寂寞孤独的境界也就不足为奇了。因见北雁南归,不禁想到雁儿可能会把菊花的信息带往江南。因而产生了跟随大雁南飞的奇想;听到阵阵砧声,不禁想到在这空阒无人的夜晚,还有那么多妇女为征人捣制衣裳,自然勾起了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情。作者以广阔无垠的天地作为抒写情怀的背景,并以鸿雁和砧声作为引发情感的媒介,这样就使诗中所包孕的意蕴显得丰富而深广。
四、思得憔悴重阳见
“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有谁可怜我为凋残的黄花相忆成消瘦憔悴,告慰的是来年的重阳节相逢会有期。在这样的境况之下,薛宝钗终于忍不住,发出了悲伤而委屈的感叹,表现出对菊花怀念之深,同时也凸现了她怨妇伤怀的情感和多么的无奈心态。一个“怜”,一个“病”,这样的悲号实在可怜,似乎已经失态。“谁怜我为黄花瘦”,言我此刻已为盼望菊花的早日来临而相思成疾,则"我"怜菊之痴情,与"无人怜我"的世人之薄情,便形成一个明显的对照。但既然无人怜我,就只好自宽自谅,在梦中与同病相怜的菊花约好了明年相逢的佳期。这虽然给人带来了一线希望的曙光,可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慰之辞,其情感就反而显得沉挚而悲愤。此时此刻,薛宝钗那种伤心、纷乱、无奈而狂躁的心态已经一览无遗了。
大观园题咏以后,经过海棠诗会,到菊花诗会,这段时间看起来还是大观园的"太平盛世",但正统与异端的激烈搏斗;嫡庶之向的生死相争,已经连续发生。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年轻一代,在这座实际是危机四伏的“乐园”里,赏花饮酒,而衰亡的预感,也正在侵袭着他们的享乐生活。作为菊花组诗的起首诗,融入了宝钗未来命运的"谶语"意味,揭露了宝钗将来孤寂的生活。忆菊诗题实为忆人,然而“忆之不得”,它变成一种虚幻,正因为如此,薛宝钗就只能“自慰”了。这是十分的切合她对于贾宝玉的感情“爱之不得”以及与贾宝玉婚后的感情“聊以自慰”。综上所述,《忆菊》实则暗示着她苦苦的恋情以及婚姻的“没有结果”。根据曹公对后来情节的透露,宝钗的丈夫贾宝玉最终是不顾众人的挽留,而"悬崖撒手",遁入空门的。因而宝钗的"忆菊",便是思夫的孤凄心情的一种暗示。难怪宝钗要如此的失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