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进贾府之前,她的师傅临终的时候告诉她:“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妙玉不是真正出家,她的师傅应该是很清楚的,对妙玉这样的妙龄女子来说,师傅说的“结果”无疑是指美满的爱情生活。妙玉知道师傅是
“极精演先天神数” 的,她“本欲扶灵回乡的”,听了师傅的话,“他竟未回乡”。
妙玉留下来干什么?应该就是在等一段美满的爱情。因为妙玉始终认为自己是闺阁中人,她不认为自己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这样一个尼姑,就必须去遵守那些佛教的清规戒律。她认为自己是一个闺阁当中有尊严的女子,她享有俗世的所有女子应该享有的权益,当然应该有自己美满的爱情生活。
妙玉有没有自己的爱情追求?她的爱情生活是怎样的?前八十回没有明显的写到这一点的情节。高鹗续写的第八十七回中,写妙玉对宝玉动了真情,许多人都是反对的,认为这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妙玉和贾宝玉之间不是一种情爱关系,而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交流,这两个人物之间是互相欣赏的,是互相给予高度评价的”。这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有失偏颇。
在前八十回中,妙玉和宝玉之间有着超越常人的过密交往:有着洁癖的妙玉让宝玉用自己用过的茶具喝茶;栊翠庵的梅花,唯有宝玉能摘来;宝玉过生日,妙玉居然还出人意外地送去贺帖。为什么洁净得要命的妙玉要让贾宝玉这么一个男子用自己用过的器皿来喝茶呢?为什么妙玉惦记着宝玉的生日?这不是妙玉在向宝玉传递爱慕之情么?
尤其让人起疑的是,妙玉明明与宝玉的关系很好,却处处加以掩饰,示人以疏远的假象。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这一回中,妙玉给贾母献过茶后过,把黛玉和宝钗悄悄地让到了耳房吃茶,宝玉也跟了去。吃过茶后,妙玉突然对宝玉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书中怎么说的,妙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从“仍将”
来看,宝玉是常来吃茶的,现在怎么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以他对宝玉的看重,这是很反常的,庚辰本在此处有一批语,“玉兄独至岂真无茶吃?……”本人深有同感。其实,这句话表面上是说没茶给宝玉喝,实质上是要告诉宝玉,不要在钗、黛面前过分显露他们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是让钗、黛两人听的,那意思就是说,我和宝玉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很远的,是很少来往的,逼着宝玉在黛玉跟前说:“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她才放心。
再看“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节,李纨想折栊翠庵的梅花插瓶,却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愿理她,就借作诗之机,罚宝玉去折,宝玉回来后,说:“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宝玉是不会撒谎的,也没必要撒谎,说明宝玉折这一枝梅花,是费了口舌的,但接着,妙玉又让宝玉送大家每人一枝梅花,人人有份。别人求一枝尚需费口舌,转眼间却主动送出了这么多枝,如果不是为了掩饰与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又是为了什么呢?
而给宝玉送去的祝寿帖子,竟别出心裁的署上“槛外人”,也无非是掩人耳目,让人感觉这就是一般的礼节性交往。
这样的分析看似牵强,可当我们以世俗的眼光来看妙玉,她其实就是一个仍渴望过奢华生活的昔日富家小姐,一个一心在这里等
“结果”的妙龄少女,出身侯门、风流倜傥的贾宝玉,应该就是她的理想人选。然而,特殊的身份,尴尬的境遇,又让妙玉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它只能将这份真情暂时埋在心里,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
那么,妙玉等到了她的爱情了么?“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世难容》曲子中的这段内容告诉我们,因为种种原因,妙玉不但没有等到她的美满爱情,还无奈地委身于一个她所厌的人。她有关爱情的种种美好设想,最终都化为泡影,烟消云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