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不容置疑

(2014-03-13 21:49:08)
标签:

博客

三代

所述

笑谈

史实

文化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最杰出的代表。自清乾隆年间问世后,风靡一时,争相传阅。由于著作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作者纸间笔端流露出愤懑,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触及皇家,遭冷板凳待遇多年,末能刊印,只能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流传,最后还改面致残。但作者是曹雪芹不容置疑,三大支柱构建曹学体系。

 一、证词是言之凿凿,板上钉钉,可见《红楼梦》是曹雪芹大作

 (一)曹雪芹自证十分关健。第一回一段,“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日《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此五言绝句精彩绝伦,一箭三雕。第一有辛酸泪;第二有作者痴;第三有味须解。这里所说“作者痴”,是不能说其他人有痴有病,在第一时间明确无误地传递出作者是曹雪芹本人的重大讯息。

 (二)续书发起人程伟元坦言留下痕迹。权威说法是程伟元邀高鹗续书,作《红楼梦》序是这样说的:“《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及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收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繙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笋,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自是告成矣。书成,因并志其缘起,以告海内君子。凡我同人,或亦先睹为快者欤?小泉程伟元识。(程甲本《红楼梦》),小泉是程伟元字,标明作者是雪芹曹先生。

 (三)大腕要友唱和和名流诗作提供大量佐证

 1、要友之一敦诚熟悉曹雪芹生活状况,有才、著书。敦诚(1734——1791)字敬亭,号松堂,努尔哈赤第十二子阿济格之五世孙,敦敏之弟。是曹雪芹圈内朋友, 知贫病交加的诗句有“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有才的诗句是“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鼓励继续著书的诗句有“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着书黄叶村”等。

 2、另一位要友敦敏赠曹雪芹的诗。敦敏(1729——?),字子明。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五世孙,理事官瑚玐长子。赞曹雪芹人品出众“可知野鹤在鸡群,隔院惊呼意倍殷”;赞曹雪芹笔锋遒劲、才华横溢的诗句“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垒时!”“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等。

 3、明义知大作书名叫《红楼梦》。明义,姓富察,字我斋,约生于乾隆五年(174O),满洲镶黄旗人,都统傅清的儿子,明仁(明益庵)的弟弟。明义所作二十首七绝《题红楼梦》诗序是:曹子雪芹出所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盖其先人为江宁织府。其所谓大观园者即今随园故址。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诗句有红楼春梦好模糊,不记金钗正幅图。著名的诗句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怡红院里斗娇娥,娣娣姨姨笑语和。”等。

 4、永忠也知曹雪芹著成《红楼梦》。永忠(1735-1793),姓爱新觉罗,字良辅(良甫),又字敬轩,号臞仙,又号栟榈道人、如幻居士。为康熙帝第14子允禵之爱孙,封辅国将军,任过宗学总管。永忠诗《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姓曹》,时间是乾隆三十三年(一七六八年)诗句更能说明问题。“传神文笔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 颦颦宝玉两情痴,儿女闺房笑语私”、“三寸柔毫能写尽,欲呼才鬼一中之”。

 另外,还有张宜泉七首赠曹雪芹诗也可有用。如“爱将笔墨逞风流,庐结西郊别样幽”是指名曹雪芹著书地。

 二、原著里潜龙在渊,闪烁其词,力证《红楼梦》著作权非曹雪芹莫属

 (一)在原著中可视大清国、康熙皇帝、南巡

 1、“荣禧堂”金匾透露的信息。一是大清朝皇帝,第三回林黛玉在贾府中堂见一赤金九龙青地金匾“荣禧堂”,龙是皇家的专利和专享,平常人妄用将招杀身之祸,甚至满门抄斩。尤其是九龙,九龙代表着有九五之尊的皇帝;青地自然是清帝隐写;九龙金匾是清帝的御笔。二是御笔出自清朝康熙皇帝之手。“荣禧堂”是“萱瑞堂”隐写。(1)繁体字字形相近、意思亦相近。(2)《红楼梦》贾府大匾上是“荣禧堂”,而现实生活中,江宁织造府就有座“萱瑞堂”大匾,中堂上高悬着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的匾额。这是康熙皇帝在接见曹雪芹曾祖母孙氏时赏赐的。康熙皇帝亲切称孙氏“吾家老人”,曹寅等称是“旷典奇恩”。

 2、地陷东南、炎夏永昼有深刻地含义。第一回出现“地陷东南、炎夏永昼”八个大字是政治事件,也是全国政治形势和曹家形势的交代,“地陷东南”是帝幸东南的隐写,“炎夏永昼”炎是炎黄、夏是华夏,在这里是中华大地晴空万里,说明全国政治形势一派大好。康熙六次巡幸江南是大清朝国运昌盛,威加四方的时代,是清朝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同时也是曹家家业兴旺,最为辉煌的时刻。乡宦甄士隐欣逢盛世能“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祥和安逸,还在作白日梦的时刻,“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山崩地陷”是康熙皇帝驾崩,士隐大叫一声虽末写出,肯定是“不好”二字,从此士隐是暗无天日,遭三劫之变,走上辛酸、悟道之路。

 3、康熙南巡有四次住曹家。大胆、巧妙、天才性的虚构元春省亲带出曹家四次接驾。省亲场面是最高礼仪,皇家气派,安排周到,规模之盛典绝非一个贵妃可享。经考证,康熙四十四年春夏间的那一次南巡,曹寅确实前往苏州、扬州接驾。《红楼梦》记述:“如今现在江南甄家,嗳呦呦,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也不过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罢了。谁家有哪些银子买这个虚热闹去!”它是符合史实的,也是路人皆知的,世上有这样的巧合吗?历史上还有谁家在江南四次接过驾吗?曹雪芹是大脑有病无中生有吗?当然是有答案的,答案也只能是给读原著的,聪明的曹雪芹确是在有的放矢,第一次亮出曹家。

 (二)在原著中可视曹家在清代、职业、抄家

 1、介绍主人公贾宝玉的满族扮饰是生活在清朝。

 1)林黛玉目睹发式。宝玉是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子,红丝结束,共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

 2)史湘云梳理发型。湘云挡不宝玉央告,只得扶过他的头来,一一梳篦,将四围短发编成小辫,往顶心发上归了总,编一根大辫,红绦结住。 

 另外,还有多次重笔描写宝玉着装等。                              

 2、荣国府盛、衰、败过程吻合曹家史。第二回冷子兴和贾雨村对话透露出贾府历史,兴盛之时,街东是宁国府, 街西是荣国府。花园建设是大手笔。花园里面树木山石,衔山抱水,繁花名木,四季花开,亭台楼榭、蓊蔚洇润之色, 厅殿楼阁,风酷轩峻,虽不敢与皇家园林相媲美,但仍不失豪门花园之华贵。荣国府兴盛期从住院、花园可见一斑。衰退萧条期听“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说,接下来就不用明言了。曹家呢?曹家几代人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三代皇帝,荣国府盛、衰、败过程吻合曹家史。                 

 3、冷子兴和贾雨村对话透露出荣国府贾家与金陵甄家融为一体是曹家。两家是老亲,世交,来往极其亲热。细读发现,曹雪芹创作手法岂止钗黛合一(脂批),而贾甄两家更是合为一体,两个宝玉年龄、性别、习惯、对女孩的态度、价值取向一致;从命名上看,甄家对女儿命名风俗是:皆从男子之名命字,不用春、红、香、玉等艳字。请看贾赦贾政的胞姝、林黛玉之母起的何名?可是贾敏二字; 贾家演绎着故事的情节,甄家发生几件大事,确是曹家几次重大事件,四次接驾;贾母接见甄家人员;抄家凄惨之状等。

 4、贾家从事工作暗合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冷子兴谈话涉及行业,贾家甄家所操何业?书中说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钦差是奉皇帝命令操办事情;金陵省代指江南省,江南省是1645年清军攻陷金陵时所设,曹雪芹再用老太君一句话加以力证金陵省是当时的江南省,首次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道:“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此处金陵是指江宁。体仁院总裁中体与裁有织造成之意。另外还有两处,一是护官符中“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二是东安郡王穆莳的对联中“堂前黼黻焕烟霞。”均是介绍贾家所从事职业及行业特征。

 5、铭心刻骨地抄家实录是方寸末乱。封建时代,天大的祸事莫过于皇上龙颜大怒追究责任。御林军手持圣旨,捕人的捕人、查封的查封,鸡飞蛋打,任人宰割。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皇帝下旨查抄曹家。《红楼梦  》中是这样记述的:听到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这三段话正是曹家蒙难,曹頫押京的真实版本),“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 大活人都没活人的气色,如同死人一般,可见凄惨到什么程度, 曹雪芹不亲历亲为是不可能写得出如此真情实感的,至死也难忘那一幕。                               

 (三)薛宝琴怀古诗前三首是重中之重,意义非凡,犹如定海神针

 1、第一首《赤壁怀古》,明讲曹操,代指曹家。东汉末年,赤壁大战风云人物有曹操、孙权、刘备、周瑜、诸葛亮等,第一主角曹操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曹寅也向康熙说过自己是曹操之后,且根正苗红,康熙惊讶不已。这些曹雪芹都是知道的,敦诚在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秋作《寄怀曹雪芹霑》诗中有“少陵昔赠曹将军,曾曰魏武之子孙”,已故红学大师周汝昌对此也有考证结果。且看本诗怎么说的,“徒留名姓载空舟”是赤壁之战失败后战船上已无一兵一卒,只有斗大的曹家旗在硝烟弥漫中飘扬。如此看来,何须茫茫然?十首怀古诗中第一首就突出曹姓,也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第二次亮出曹家,这一重大举措绝对不是偶然巧合,是匠心独具,刻意安排,体现了曹雪芹高超的艺术。

 2、第二首《交趾怀古》,是借马援的赫赫战功,隐说曹家百年为大清国立下的汗马功劳。“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第五回)“如今咱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年”(第十三回)。曹家的功劳得从其高祖说起: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从家奴到将军,多次随多尔衮出征,出入生死,战功卓著,颇受赏识,封为佐领,曾参与平定姜瓖起义,后任大同府知府,两浙转运使等三品官职。高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是康熙的保姆,祖父曹寅是康熙幼时的伴读,既有君臣之分,又有同学之谊,任江宁织造,极受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家从家奴到将军,由将军到皇帝身边人,汗马功劳是有史可查的。但功劳又不能明说,只能借《三国演义》中曹操两次梦“三马同槽同食”来引出“马同曹”。马援平定陇西、交趾,老当益壮,病死疆场,马革裹尸,千古传颂,马援无疑是首选。

 3、第三首《钟山怀古》是借用金陵钟山之名,特指曹雪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被雍正帝抄家这一重大事件。“无端被诏出凡尘”,雍正皇帝即位不久,不念曹家百年功绩,罗列三宗罪,“政治上与奸党勾结”、“因亏空罢免案、行为不端”、“骚扰驿站”,于雍正五年十二月抄家,判处曹頫“枷号”的刑罚,从雍正六年秋到雍正七年底,每天早上披枷带锁示众,给予极大地辱没,最后经长期审讯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亏空案”中巨款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才予以豁免,至此全案水落石出、真相大白,再证是“无端”,但曹家为之付出极其沉重代价,仅得保全身家性命。

综上所述,薛宝琴三首诗的意思是曹家、曹家功劳很大、曹家惨遭抄家。

 三、十年心血,改面致残,乾隆是幕后黑手。

 (一)十年时间,增删五次,岂有不成篇之理?曹雪芹在悼红轩,十年时间,对一部末完成作品前后删改达五次之多,显然违背常规。一部烂尾作品能引起市场轰动显然也是不现实的笑谈,程伟元的“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明义说“惜其书未传,世鲜知者,余见其钞本焉”;永忠的堂叔瑶华道人的手批说:“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闻之久矣,而终不欲一见,恐其中有障语也。”这一手批十分重要, 障语是指《红楼梦》有政治问题,绝非一般级别官员能阻挠成功。

(二)脂砚斋批注符合原著精神。批书人脂砚斋指出,有一些亲友争相借阅,先睹为快,结果八十回后有“卫若兰射圃”“花袭人有始有终”“悬崖撒手等”五六稿被借阅迷失,这五六稿,并非连着的,这样,能誊抄只能止于八十回。如王熙凤知命强英雄等内容还十分精彩,脂砚斋多次发出悲叹,可惜之情溢于言表,是谁不够朋友有借不还?又是谁借了胆敢不还?这可是曹雪芹的十年心肝血啊。脂砚斋只能长叹数声,也只有眼睁睁地看着“无可奈何花落去”,这个朋友至少是皇家的一条猎犬。

 (三)乾隆皇帝读过《红楼梦》。乾隆皇帝读过后掩卷长叹:“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和绅参与策划修改,还有许多故事。现较为权威的是央视胡小伟主持的“文化中国”栏目解密红楼梦与清宫的谜团,谈到乾隆皇帝翻过《红楼梦》,和绅有事没事给皇太后念这个《红楼梦》。乾隆皇帝文学水平很高,是个舞文弄墨的君主,初步统计存诗33940首,曹雪芹借螃蟹诗、姽婳词等骂他老子雍正,怎能逃过乾隆的慧眼。可以想象后面的文字太过份。虽心中不悦,但没有采取焚书坑儒的极端手段,还王顾左右而言他指向明珠,授意修改。

 (四)程、高书成先后步入政界疑是御用枪手。后四十回有“兰桂齐芳”、“贾府中兴”、“宝玉中举”等情节,显然改变曹雪芹初衷,甚至还动了前八十回的部分文字,“至其原文,未敢臆改,俟再得善本,更为厘定。且不欲尽掩其本来面目也”。明白不过,不欲尽掩;十分巧合“是书刷印,原为同好传玩起见,后因坊间再四乞兑,爰公议定值,以备工料之费,非谓奇货可居也。壬子花朝后一日,小泉、兰墅又识”。续成即“是书刷印”。如此要书,没有最高当局首肯或批准,长了几个脑袋敢印刷发行?更不可思议的是程、高两人先后做官,程伟元在嘉庆五年冬任盛京将军晋昌幕僚;高鹗在嘉庆六年(1801)为顺天乡试同考官,后升上刑科给事中等职。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曹雪芹拥有无可争辩的《红楼梦》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当代小品名家赵本山先生与范伟先生一段精彩台词是“厨师不看菜谱看兵法,可怕”。可时下一批红学者确是不看曹之原著而看其家谱,全身心在论证曹操、曹彬等是曹雪芹的祖上等课题,乐此不疲,消磨春光。《红楼梦》无尽的宝藏尚在原著中沉睡,待有志者择机开发,红楼中宝玉终将重见天日,光耀东方。转丁以华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