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忌与怀疑真的错了吗?

标签:
不改开始了方式不在意时期文化 |
分类: 红楼文化 |
林黛玉初到贾府,是很完美的一幕,她是步步留心,处处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她容貌虽小,举止言谈却是不俗。宝黛之间,是一见钟情,也可谓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薛宝钗来了,贾府之中就有了比较。林黛玉的“孤高自诩,目无下尘;”薛宝钗的“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使得“黛玉心中便有悒郁不忿之意”。初读红楼梦,很多为这样的笔墨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这使得本就可怜的林黛玉又陷入了无谓的纷争之中。
但我却想问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忌真的错了吗?
初入贾府,林黛玉只有六岁,贾宝玉是七岁,而薛宝钗到贾府时,应该十岁有余,也许更大。所以他是比林黛玉大了四岁多。要知道林黛玉无兄弟姐妹,也是娇生惯养的,到了贾府又得到了贾母的宠爱,年龄幼小,她有小孩心性,是何其的正常。
在送宫花一事上,人人都说林黛玉小气,那么,我们就看薛姨妈的交代:“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吧。”再看周瑞家的,携花至王夫人正房后边,顺路先径往三个姑娘处。迎春探春正在一处下棋,周瑞家的说:“四姑娘不在房里,只怕在老太太那边呢。”丫鬟到“那屋里不是四姑娘?”我且问,如果惜春不在这里,周瑞家的会怎么办?在我看来,他会先到老太太处。但是找到了惜春,他便往凤姐儿处来,那是“要穿荚到李纨后窗下过,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才能进入凤姐的院中。”如书中所言“这才往贾母处来”,可见周瑞家的是故意最后到林黛玉这里,而林黛玉问的那句“还是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每的姑娘都有呢?”在这里我也不禁要问,周瑞家的送完三个姑娘,还有六朵,如果他让林黛玉先挑,林黛玉还会说那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的话?此时的林黛玉已然感觉到了他的被轻视。他不是看宫花的好坏,而问了送人的次序,他不在乎东西的贵与贱,好与坏,他要的只是别人对她的重视。周瑞家的做法不正是那势利奴才的一种吗。此时的林黛玉已经渐渐的知道了人间的冷暖。
在第八回,“比通灵莺儿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钗借玉引出了她的金锁,我不认为宝钗是有意的,此时的她在入宫待选。但在这里我却想问,此时的她应该读过西厢记等书了吧,读过这些书的她,又是知道金玉良缘的含义的。
喜欢脂砚斋的评语:“句句尖刺,可恨可爱,而句意毫无滞碍,要知尤物方如此。莫作世俗中一味酸妒狮吼辈看去。”这样的林黛玉是可爱的,也许你会不喜欢,但贾宝玉会喜欢。就如宝玉相约秦仲读书时,贾宝玉向林黛玉房中作辞,听说暴雨宝玉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黛玉是了解贾宝玉的,贾宝玉不会为了读书而去读书,她说的话,是与宝钗们不同的。黛玉又道“‘你怎么不去辞你宝姐姐呢?’宝玉笑而不答”,我的心中总是很温馨,宝玉和黛玉之间,总有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默契。
在第二十回,是宝黛二人第一次大的争吵,是为史湘云来,宝玉正在宝钗处,他们便一同赶来,黛玉知道后冷笑道:“我说呢,方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过来了。”宝玉笑道:“只需同你玩,替你解闷儿,只不过偶尔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在这段,别只看林黛玉,且看宝玉的话,在宝玉眼里,黛玉和宝钗是平等的,可是这样的平等,是林黛玉不能接受的。这时的他们爱在懵懂时期,林黛玉是敏感的,而贾宝玉却是随意的。他的随意无时不牵动着林黛玉的心。薛宝钗和贾宝玉一起到贾母处,是偶然是随意,但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解释争吵的时候,宝钗却来拉走了宝玉,说史湘云在等着他,为什么要这样,她应该看到林黛玉在生气,而且她是客,喊贾宝玉,怎么能让她这位小姐来,且半盏茶的时间,宝玉就回来了随后史湘云也来到了黛玉的房间,然后宝钗也来了,其实宝钗的做法,也是有些孩子气的。
这时的薛宝钗,还没有用心到金玉良缘上,但是她骨子里对林黛玉是有抵触的,正如她说宝琴之语“我就不信我哪些不如你”,美丽的女子都会有这样的心理,宝钗也不能免俗。薛宝钗进入贾府便宜宽厚为名,我想曹老不会那么简单的刻画一个人。薛宝钗是有心机的,有心计的人,都是善忌的,也是爱争的。论心机薛宝钗和王熙凤没什么差别,可算是个奇女子。也许在一开始她并不在意贾宝玉,但却依然不想输与林黛玉。薛宝钗和林黛玉最大的不同,林黛玉一切流于表面,薛宝钗一切藏于心底。
在第二十八回“蒋玉涵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元春的赏赐之物独宝钗与宝玉的一样,贾宝玉只是疑问,而没有在意,林黛玉又怎么会没有察觉。所以才会让林黛玉有那一句“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面对宝玉的解释,林黛玉只一句“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在薛宝钗的金玉良缘面前,林黛玉显得是那么无力。
对元妃的赏赐,宝钗也是有觉察的,也记起了薛姨妈曾和王夫人提过“金玉良缘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忧郁的方可结为婚姻”的话,所以笔者这边写着薛宝钗的避嫌,那一边却急于将元春所赐之物“红麝串子”戴于腕上。还记得在五十七回,薛宝钗对邢岫烟说的话“这些装饰源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大小姐,你看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贵闲妆?”薛宝钗是聪明的,当她带上这个红麝串子,他和林黛玉之间的较量,已经开始了。宝钗也是美丽的,才能让贾宝玉不由得想起了金玉良缘而一时的失神。这一幕都入了林黛玉的眼里“看到了那红麝串子,看到了宝玉的那一时失神”而在这一刻,她用最诙谐的方式,将贾宝玉拉了回来。这时的黛玉是无奈的。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猜忌与怀疑真的错了吗?
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的探望送药 “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一丸药也要托着吗?一个托着,薛宝钗的用心已然明了。薛宝钗对贾宝玉的好是要别人看到的,装作不在意,却又有意让别人在意。好像低调,实则高调无比。而那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知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这是宝钗的真情流露吧。而她真正想说的却是“你既这样用心,何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老爷也喜欢了,也不能这样吃亏。”此时的她,对贾宝玉已然有心,才会如此的用心。
贾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是独自去看的,而且“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在林黛玉单纯的想法里,薛宝钗必和她一样会为贾宝玉落泪,所以在看到薛宝钗有哭过的样子时,才会笑着说“姐姐也自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子眼泪来,也医不好棒疮”在这一事件中,宝釵心机尽露,林黛玉却依然单纯的在那里想着理所当然的事,却不知薛宝钗绝不会像他一样,会为宝玉落泪。
而在第三十六回,“宝钗相约黛玉往藕香榭,黛玉会说立刻要洗澡,便各自散了,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意欲寻宝玉谈讲以解午倦”,细细看来,宝钗独自往宝玉处已不是第一回了,在第二十六回,宝玉刚回来,她便到了,她可算是蛮注意贾宝玉的行踪的。也惹得晴雯抱怨“有事没事跑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而这次她相约黛玉是去藕香榭的,,而她一个人却到了怡红院。见宝玉睡了,却依然进去,而在袭人走后,作者用了两个最妙的词“不留心”坐在袭人的位置,“不由得”替袭人代刺。这是不是所谓的真情流露后的情不自禁呢?要知道薛宝钗可算是八面玲珑,行事不可谓不谨慎,而此时怡红院内贾宝玉熟睡,袭人离开,她不必再掩饰什么,才会如此自然的流露真情。而他却听到了贾宝玉的梦中之语“和尚到时的话如何能信,说什么金玉良缘,我只信木石姻缘。”这句梦语,打破了薛宝钗想要从贾宝玉这里获得贾宝玉的青睐的想法破灭。
林黛玉看到这一幕。在第二天劝宝玉参加薛姨妈的生日时,当着袭人的面笑着劝宝玉“你看着人家赶蚊子份上也该去走走”由袭人告诉了宝玉。可见林黛玉是何等的光明磊落,她的话既不是取笑,也不是伤害,更没有令薛宝钗难堪。此时的林黛玉应该是在逐渐的走向成熟。她和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走向了成熟。在三十二回以后,宝黛的互相试探已然减少,他们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建立了信任。也是在三十二回后,宝钗和黛玉在海棠社,菊花诗,螃蟹宴的不断较量上,都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才会有第四十二回和第四十五回那温馨的一幕幕。无论薛宝钗是真心还是假意,我都很喜欢这样的一幕,喜欢他们这样的姊妹情。
有人说那是林黛玉的忏悔,那么我想问,林黛玉为什么要忏悔,她错了吗?
三十五回,怡红院前,探伤的亲人络绎不绝,“黛玉看后,不觉点头,想起父母的好处来,早已泪痕满面”。她想起《西厢记》里的崔莺莺,见到新来的薛宝琴,都不由产生何处有亲人的悲叹。她脆弱的心差不多要被这沉重的心事所搅碎。在偌大的大观园,只有那贴身的丫环紫娟在为她分担着自己的悲哀和欢乐。情辞试莽玉,这位好心的丫环代姑娘去考验宝玉几乎闹出—场乱子,但也只有她,能够和黛玉直率地讨论深深隐藏着的心事:“……
倒是一片真心为姑娘。替你愁了这几年,又没个父母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趁早儿,老太太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完了大事要紧。”所以,在第五十回,当薛姨妈假惺惺地说不如把林妹妹定给宝玉时,紫娟终于不顾自己的身份和羞涩而急忙凑上去说:“这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但是,纵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实际也包括高续四十回)
我们却始终没见薛姨妈把自己的话付诸行动,究竟“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去?”我们不得而知,但她不仅没说,倒是将“金锁是和尚给的,说是要有玉的才能配”之类的话没有忘记挂在嘴上。
可以说林黛玉对薛宝钗的种种,是没有错的。应该说并不是完全的错误,最后,薛宝钗真的就是他们爱情的殉葬品。在他们爱情被毁灭的同时,那只有空壳的婚姻,根本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是林黛玉后来的宽容与淡然,是因为她早已知道他和宝玉之间悲剧的必然,她只是在等那一天的到来。
为此,红楼梦的残缺,可以有很多版本,但不改的就是,黛死钗嫁这必然的悲剧。薛宝钗她是注定夺走了林黛玉的一切,无论她是有心还是无意,她都是宝黛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