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中俗语的主要来源

(2013-03-30 22:27:23)
标签:

艺术魅力

金瓶梅

主要来源

都是

成分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中俗语的主要来源

《红楼梦》俗语有三百一十五条,其来源很广泛,包括众多的社会和历史用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来源于对戏曲小说语言的继承。

据专家学者对《红楼梦》俗语的考察和研究,元明清初的戏曲、小说对《红楼梦》语言的运用有直接的影响,其中《西厢记》和《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比较大。

研究显示,《红楼梦》不仅有对《西厢记》主题、情节上有借鉴,而且还从中吸收了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俗语。最典型的例子是《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道:“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洋镴枪头。”《红楼梦》二十三回黛玉骂宝玉:“你原来苗而不秀,你是个银洋镴枪头。”两相比较,可以发现,词序上虽有小有变动,但整句俗语完全相同。又如四十六回邢夫人说:“人去不中留”,这句话来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常言道:女大不中留”。三十五回黛玉自叹:“佳人命薄”,这句俗语来自《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佳人自来多命薄”,这说明了曹雪芹有意地继承了《西厢记》的某些语言成分。

《金瓶梅》对《红楼梦》的影响是公认的。在语言上,《红楼梦》吸收了《金瓶梅》的许多健康生动、富有表现力的俗语。《金瓶梅》第二十六回来旺骂西门庆一段,一连引用了三句俗语:“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常言道:一不做,二不休,到跟前,再说话”,“拼着一命剐,便把皇帝打”,这三句俗语,都分别为《红楼梦》第七回、八十回、六十八回吸收。《金瓶梅》四十一回,春梅自称:“俺们一个一个只像烧糊了卷子一般”,《红楼梦》四十六回,王熙凤也自称,“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卷子……”,五十一回又再次用到这个俗语。此外,《红楼梦》中多次引用的俗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七十九回)、“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六十八回)、“吃不了兜着走”(二十三回)、“雀儿拣着旺处飞”(六十五回)等等都是《金瓶梅》里出现过的俗语。

《红楼梦》俗语对戏曲、小说语言的继承,除了《西厢记》和《金瓶梅》之外,也有一些见于元曲和明代的小说话本,例如“锯了嘴的葫芦”(六十八回)在元杂剧《蝴蝶梦》等多部剧作中找到用例。“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十三回)见于《水浒传》二十六回,“随乡入乡”(四十一回)见于《西游记》三十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六回)见于《三国演义》一百三回。事实表明,《红楼梦》俗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前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样式中的语言,是对历史语言的创造性继承。

第二,来源于对民间语言的熔铸。

《红楼梦》是诞生于18世纪的清代的一部白话小说,写作过程中,作者引用了许多当时流行于北京地区,尤其是流行于旗人社会的俗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已不能准确无误的指出《红楼梦》的俗语,哪些是取之于当时的口语,但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见于此前著述的俗语,这些俗语很可能是采自当时的口语。如“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七回)、“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当着矮人,别说短话”(四十六回)、“隔锅饭儿香”(六十二回)、“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七十五回)等等。这些流传于口头的民间俗语在《红楼梦》俗语中,占了相当的比重。

第三,来源于对历史典籍、古人诗词的提炼。

《红楼梦》中一部分俗语来自前代的文献典籍或长期流传的典故。例如十五回的“远水救不得近渴”出自《韩非子》、六十五回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回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出自三国曹囧《六代论》、五十九回的“得饶人处且饶人”来源于陆游老学庵笔记里的一个故事、七十一回的“治一经,损一经”这是古代中医的术语。这一类俗语比较典雅,文言的成分较重。

《红楼梦》中的俗语,尽管来源多样复杂,但是进入作品后,大部分都经过作者精心的加工、改造和提升。作者在吸收历史语言、民间口语和传统典故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造,使通俗的俗语显现出了较强的艺术魅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