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脱俗的绛珠仙子——林黛玉

分类: 红楼文化 |
红楼一开始就是西方灵河之畔的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三世浇灌之恩,化作有为极其清美的女儿,下界还泪,带着旷世才情和前世今生的泪水。于是,人间的林黛玉注定是一个“情种”.“情痴”,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爱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着,始终如一。然而“木石前盟”终究不过是风花雪月,哪抵得过世间为众人所推崇的“金玉良缘”。于是红楼梦中悲悲萋萋地唱出一曲清冷的《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黛玉的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将原本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的,无论是前世奇缘,还是今生爱恋,与红楼梦中,大观圆里,两玉之爱都是美的,可是这种美最后支离破碎,毁灭得令人心痛!
前世,一个在灵河岸边,一个在青埂峰下,一样的性灵,一样的痴情。两者遥遥相对,却又息息相通,可谓千古知己。今生,带着对木石姻缘的笃信,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相遇相识相恋,此番跨越时空的爱,怎能不动人?但所谓“红楼梦”始终只是一场梦,人世间充满太多的不可预料和意外,黛玉的爱情一点点地被践踏,被毁灭。
在大观园中,林黛玉是一位不惹喜爱的孤僻的美女,她爱哭,爱使小性儿,甚至一直被认为尖酸刻薄。可是隐藏在黛玉这种表面行为背后的,却是她的真性情。她是爱哭,但并非人人都能让她哭:她是使小性,但这性子从来都没有向除了宝玉之外的任何人使过:她的确也尖酸刻薄,可当一切都不危及她和宝玉的感情时,她绝不会随便刻薄。从某种意义上,这正说明了黛玉对宝玉真挚的爱。在大观园中,除了她——林黛玉,还有很多人对宝玉虎视眈眈。
薛宝钗,是黛玉最强的情敌。黛玉是明爱着宝玉,宝钗是暗恋着宝玉。宝钗有金锁,宝玉有宝玉,“金玉良缘”的舆论压得黛玉喘不过气,况且,宝钗还深得贾府上下的欢心,金玉结合似乎比木石结合容易得很多。此外,还有风流俊俏的史湘云,她和宝玉又有“麒麟姻缘”之说。但是黛玉什么都没有,她与宝玉有的只是前世的,今生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木石盟约”。且古代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姻的最终本质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双方相互得利的一件事,是两个人安安稳稳,平平淡淡地过日子,不是整天琴棋书画、吟风赏月地喝西北风。而在这一点上,黛玉永远也没法跟宝钗和湘云比。黛玉不过是寄人篱下的外家女,没家世、没靠山,在大观园内也没有依仗的势力,且患有先天不足之症!在一切的一切都威胁着她和宝玉的爱情时,她只有假装强势,以维护那颗而易碎的心。以至当爱真的不能再继续时,“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
黛玉与宝玉的这段爱,尽管遭受着各方面的迫害,尽管明知不可能,彼此还是自始至终,至死不渝。虽然,最终没能成眷属。但揪心的东西谁也否认不了它的美丽。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有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一曲《凝眉》,写尽了宝玉,黛玉的姻缘,说尽了黛玉的爱情悲剧。
爱情始终贯穿着林黛玉的一生,这是从黛玉踏进贾府大门开始,或者说是前世就已经定下的安排。但黛玉毕竟只是一个凡人,爱情只能是感情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真性情的人,亲情.友情,也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
可是,对于林黛玉来说,亲情还是缺了。亲情上的不幸是黛玉的大不幸,可以说这或多或少地构成了宝黛不能在一起的一个原因。她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作为林家的女儿孤身一人寄养在外祖母贾家。寄人篱下的状况正如紫鹃所说;“无父母无兄弟,谁是知疼着热的人?”林黛玉多泪,有上辈子欠宝玉的,也有今生为自己准备的。她的眼泪为宝玉而流,也为自己的孤苦伶仃而流。
正因为如此,林黛玉十分看重亲情,不计仇怨。大观园内,真心爱护关心黛玉的,始终如一者,只有贾宝玉和紫鹃两人。其他人如贾母,虽是外祖母,怜己爱己,但这种爱却是短暂,而且十分局限的。当不利于自己的宝贝孙子贾宝玉时,此爱也就远了淡了。高鹗笔下,甚至还明确地表现出了贾母对黛玉渐生厌恶的感情。至于后来的“调包计”,使得黛玉含恨而死,贾母不得不负一定的责任。但是,尽管这样,黛玉一直都敬爱着自己的外祖母,和贾母在一起,从来都是礼貌而谦恭。每次和宝玉吵架,只要贾母一到就即刻收敛,绝不让贾母操心。林黛玉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感的人,能做到如此,岂是因为一个“怕”字,这其中定是包含着对外祖母深沉的敬爱。她很清楚,贾母是她在世上最亲的人。
再者就如薛宝钗。大观园中的宝钗给人的印象总只宽厚大方,待人热诚,这暂且不论她是真的还是装的。但薛宝钗对林黛玉不那么宽厚是事实。先不说她在争“宝”上的明争暗斗,就她无意间偷听了丫鬟小红和坠儿的秘密,想都不想就嫁祸与黛玉的“金蝉脱壳”之计来说,实在不光明。黛玉是怎么对她的呢?宝钗是黛玉的情敌,黛与其锋芒相对,其实质都是在为爱情争风吃醋,过了也就忘了,并不记仇。在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宝钗掏心挖肺,并引咎自责。待宝钗是闺中密友,情同姐妹。弄得宝玉还傻乎乎地问:“几时孟光接了梁洪案。”在“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一章中,黛玉还认宝钗之母薛姨妈为母亲。这都是黛玉般可爱可亲的一面。黛玉一生缺少亲情,因此很享受任何一次难得的亲情感受。可见,她对亲情的真切渴望是多么令人揪心。
林黛玉乃性情中人,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凭着自己的真性情生活,不伪装,不做作。她对人坦率纯真,以诚相待,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虽为主仆,实为朋友。香菱学诗,宝钗讥讽她“得陇望蜀”,极为厌烦。黛玉却热诚相接,耐心讲解,孜孜不倦。湘云把她比戏子,伤她自尊,她虽不忿,可一会儿就携了宝玉的寄生草与湘云同看。这种与人不存芥蒂的态度,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虽然性格使然,被太多人误解,但其天真笃实的确惹人爱。林黛玉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此女子不怜更怜谁?
悲情戚戚,让人怜:可黛玉还有一样东西更让人爱。大观园内美女多,才女亦多。若论才情谁为最,无疑当属俏颦儿。
黛玉自小爱书,正书杂文都有涉猎,可谓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四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不仅熟读,而且都能牢记。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吟诗作词一挥而就!她作的诗超群脱俗,新颖别致,风流潇洒,加上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在大观园中无人能比。如“白海棠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生动传神,俏皮清丽。‘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心灵独白,刻骨铭心。‘柳絮词’以柳絮自喻,缠绵悱恻,优美感人,语多双关。“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魁,情之所至,菊人合一。‘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标傲世谐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更是将自己的痛苦灵魂和高洁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五美吟〉首首都诗如其人,感人致深。尤其是〈葬花吟〉,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诗词如此,歌赋当然也为佳,黛玉识谱鼓琴也是能手。“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多美的粤曲四章,多美的琴音。
同时,黛玉有善于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其伶牙利齿,也少有人及。大观园有好几张厉害的嘴,如王熙凤的,晴雯的,尤三姐的。黛玉也有一张厉害的嘴,宝钗说:“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宝玉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可见这嘴确实不简单。但黛玉的利嘴又与其他人的不同,有“文野之分”!其他人多为世俗取笑,黛玉却言为心声,典雅俊则。此类例子,书中不胜枚举。比如,有一回宝玉看着宝钗雪白的膀子发呆,黛玉讥笑他是“呆雁”,宝玉都没反应过来。这种机敏,这种讽刺与戏谑,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纯而天衣无缝。如此才学横溢,如此聪明过人的黛玉,怎能不让人怜呢?
不是花中偏爱黛,此花开尽更无花!林黛玉,一个水作的骨肉,集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气质于一身,只身美女才女荟萃的大观园,锋芒毕露却又遗世独立,超然脱俗,令人神怡。然而,林黛玉终究是落入凡尘的绛珠仙子,与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格格不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当前世的泪已还,知音的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一身傲骨的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亲情的缺陷,友情的波澜,爱情的遗恨,全部葬于人世,香魂缕缕......。从此再没有“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在林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叹一曲红楼心酸,怜一生颦儿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