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广国的博客
李广国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661
  • 关注人气:4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里的人物绰号命名反映了命名人的价值取向

(2013-03-08 17:50:23)
标签:

人物命名

价值取向

分类: 红楼文化

 《红楼梦》里的人物绰号命名反映了命名人的价值取向

戚蓼生《石头记序》云:“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在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异矣。”戚蓼生这里所概括的《红楼梦》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艺术特点是深为大家所认可的。我们认为作者在对人物绰号的命名上,也充分体现了“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独特艺术手法。即作者一方面借助于绰号提挈了人物全般,使名主人物形象毕肖,获得了一种立体感,但同时他也通过小说中一个人对其他人的绰号命名,反映了命名人的价值取向,即命名人的兴趣爱好、文化教养和性格特点。   如贾母给凤姐和自己身边的一个傻丫头取的绰号,既点出了凤姐和傻大姐的性格特征,又不无表现了她和凤姐之间关系的不同寻常和她安享尊荣、喜欢热闹的性格特点。而王夫人似乎天生对漂亮女子有一种莫名的仇恨,由于语言的贫乏,她把漂亮女子一律都叫做了“狐狸精”。凤姐的性格泼辣,语言也最是通俗,而她给别人起的绰号,如称林之孝夫妇为“天聋地哑”、尤氏是“没嘴葫芦”、黛玉为“美人灯”等,自然也是她兴趣爱好、文化教养和性格特征的具体体现。当然,小说中最典型和最成功的还是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给别人取绰号的细节,也同样鲜明地反映了他们三人不同的兴趣爱好、文化教养和性格特征,成为刻画人物不可或缺的一环。

 宝玉给人取的绰号主要有三个:1 称男人为“须眉浊物”,2 给读书仕进之人取绰号“禄蠹”,3 叫老婆子们为“鱼眼睛”。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男子都称为“须眉浊物”,显然反映的是他对女儿的崇拜情结和对男子的深深厌恶。而给那些读书人起“禄蠹”的绰号,则鲜明地表现了他对这类人的憎恶和对科举制度的反感。“鱼眼睛”的绰号出自他著名的女人三段论:“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无疑反映的是他对女性认识的逐步加深。概括宝玉所取绰号有以下特点:1 并不针对具体某人,2 以贬为主,思想大胆,3 语言新奇,想象独特。总之,宝玉给人所取绰号都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是他思想的一种曲折宣泄和表达,并且极富创造性和反叛色彩。

黛玉的一张嘴相信使许多人印象深刻,也是小说中许多人都领教过的。她在给别人取绰号的时候,也有一贯的语言风格,也充分展示了她的知识才情和修养。如她打趣宝玉为“呆雁”、“银样蜡枪头”,用探春诗社雅号“蕉下客”来打趣探春,都语言新奇,幽默风趣,当然最有名的还是她给刘姥姥取的“母蝗虫”。宝钗即对黛玉的这种语言风格比较熟悉,她说:“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将世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母蝗虫”的绰号固然反映了贵族小姐的情趣和对老百姓的轻视,但这里的林黛玉也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天真活泼的少女本色活跃在了读者的面前。

庄重典雅是薛宝钗这个“冷美人”的主要性格特点,作为封建淑女的她也有其活泼随和幽默诙谐的一面,如她打趣湘云和香菱为“诗疯子”、“诗呆子”。“你到我那里去,就说我们这里有一个外国美人来了,做的好诗,请你这‘诗疯子’来瞧去,再把我们‘诗呆子’也带来。”而她给宝玉取的诗社雅号“无事忙”、“富贵闲人”其实就是打趣人的绰号。这些绰号既反映了她幽默风趣的一面,但也不无反映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对香菱学诗的不理解,对湘云做诗疯狂的看不惯,后两个绰号更深刻地反映了她对宝玉生存状态的不满意,表现了二人生活观念的差异。

《红楼梦》的人物绰号命名确是小说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它与小说人物的本名、别名、雅号一同构成了小说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小说人物涂上了艳丽夺目的色彩,成为全书艺术构思时不可缺少的艺术细胞。当然它更以其鲜明的褒贬倾向和幽默诙谐的风格成为我们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直接有效途径!

 注:“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意思是好比一个人同时能唱两首歌,一只手同时能写两种字,即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下笔能写两件事。双关正是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这种“一声两歌”,“注此而写彼,目送而手挥”的绝妙艺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