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感伤主义作品-----读《红楼梦》启示之五
(2013-01-03 01:02: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红楼文化 |
《圣经》》中说:"爱,如死亡一般强。"到底是爱比死亡更强,还是死亡比爱更强,这始终是个争论不休的哲学问题。从表面上看,曹雪芹的回答是死亡才是最强者,一死什么都"了",一死一切皆空,包括爱也是空的。但从深层上看,曹雪芹所经历、所体验的爱又是不朽的,他的所有最美丽的人生感慨全在爱之中,他所著写的爱的故事又是天长地久的,而他本身也相信,这些女子的故事是不朽不灭的。死亡固然剥夺了林黛玉、晴雯等少女的生命,表现为强者,但她们的爱仍在我们的忆念中涌动,她们的死并未止住这一涌动。
《红楼梦》写尽了虚荣人生的荒诞性。人必死,席必散,色必空,也就是最后要化为灰烬与尘埃。明知如此,明知没有另一种可能,却还是日劳心拙地追逐物色、财色、女色,追求永恒的盛宴,幻想长生不老,于是,就构成一种大荒诞。梦醒,就是对这一大荒诞的大彻大悟,也就是一切皆空。从秦可卿的死亡开始,贾府上下笼罩苍凉感伤的弥雾,而且贯穿始终。尽管曹雪芹对宝钗的爱情描写淋漓尽致、出神入化,然而对黛玉最后的绝望和宝玉出家的描写乃字字滴血。
《红楼梦》里的女子的物质世界尽管衣食无忧,然而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桎梏,尤其是主子对晴雯等的丫环限制人性、剪裁人性,扼杀其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走向死亡。就连贤德妃贾元春省亲时对父母欲哭无泪,称那富丽堂皇得的宫廷“不是人的去处”。宫廷不是人的去处,荣国府、宁国府何尝就是人的去处?幸而有个大观园,可让贾宝玉和干净的少女们有个躲藏之所,然而,生活在大观园里的林黛玉、晴雯,还是一个一个死亡。人生本就无处逃遁,注定要在黑暗中挣扎。真挚的友情与爱情所以重要,就因为它是无可逃遁的世界中唯一可以安身立命的家园与故乡。这一故乡的毁灭,便会导致绝望。林黛玉绝望而死,是她爱的家园贾宝玉丢失了。
生烦死畏,这种"真理"并非在知识中,而在于人生意义与宇宙价值的体验中。生烦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生烦死畏,不如无生,此为佛家;生烦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红楼梦》有佛家哲学观念:生烦死畏,一切皆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何必当初把石头修炼成生命到人间来走一遭,还不如化为石头回到泥土中去,回到茫茫无尽的宇宙深处?然而,《红楼梦》也有"深情感慨"的儒家哲学意蕴:它毕竟看重人,看重人的情感,把情感看作人生的最后的实在;一切都了情难了。因此,《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感伤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