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新四军在高淳,吴氏宗祠,泮池园

标签:
南京新四军在高淳吴氏宗祠老街民居清朝教堂 |
分类: 江浙皖沪 |
南京(2)新四军在高淳,吴氏宗祠,泮池园
乘地铁S9号线到了高淳,只知要去“老街”,当地人让我乘101、103或105路,到“泮池园”下。手机上说是801或802路。当地人说,那是晚上6:30-9:30才开的车。
位于中心地的泮池公园,建在明弘治年孔庙前的“泮池”。1977年规划,1981年征地,1985年破土,1990年开放。牌坊式的公园大门。
高淳很自豪,新四军曾驻扎过,是新四军东进苏南的第一站。要知道,高淳靠着汪精卫伪政权的南京。
1938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一支队,司令部就驻扎在吴氏宗祠。
吴氏宗祠,建于清乾隆(1781年)。当时感觉门不大,门两边的两块黑牌子。
里面的有关展览不多,因为高淳还有一处新四军旧址。
吴氏家族,可追溯至商周,原是山西、陕西一带的姬姓。
第一次看到这种样的天窗。以楠木作柱、柏木作梁,其味驱使蜘蛛远避。故梁架上见不到蛛丝尘网,历久如新。
享堂廊下的束腰板上,刻有精美的“二十四孝图”,突出了祠堂尊祖孝亲的本意。宗祠大量使用木雕工艺,是老街木雕中的精华。
查资料才知,吴氏宗祠依地形而建,门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为,前进正门(戏楼),中进享堂,后进祭殿,间设天井,侧有厢房。建筑面积820多平方米。
就是说,戏楼这边才是正门,将大门与戏楼合二为一,可见设计者匠心独运。当时不知道,否则一定会从外面绕到正门欣赏。
建于清末的仓巷24号,是“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
1937年12月7日,日军攻陷高淳县城,建伪政权。民国高淳县政府,撤至青桂塘。因兵力不足,1938年2月3日,日军主动撤离。
1939年8月31日,日军再次侵占高淳。前后共盘踞高淳七年之久。
在没日军的1938年8月,为开通茅山抗日根据地与皖南新四军军部的通道。新四军一支队,利用国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在高淳成立了“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向人民宣传抗日救亡,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秘密发展党员,选派优秀青年到军部教导队学习,培养抗日骨干。
那建筑确实是老了,就我一个人,上了二楼,地板都吱吱呀呀。旧址分前后二进,里面有无线电收发室、卧室等。
彭冲(1915-2010),1938年11月-1939年4月任办事处主任。一般老年南京人都知道彭冲,因他在南京很多年。后来是第五六七3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离任后的1993年,回过高淳。
大门口的“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招牌,就是彭冲题写。由当年最大的“主任”级老革命题写,纪念意义非同一般。
那一片的明清建筑,主要是民宅。有些大宅子,改为饭店。
完全是靠指路牌,找到了这座“清代的耶稣教堂”,这是我在国内看到过的最本土化的教堂,就是一座高大的民宅。在外面,一个十字架也没。
高淳的马路宽大,马路上的小车不多,公交车很方便。在地铁站广场,就是公交车和远郊车的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