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24)市民会馆、火药塔、禧年会堂、圣亨利塔

标签:
歌剧院广场火药塔犹太会堂塔楼 |
分类: 欧洲 |
布拉格(24)市民会馆、火药塔、禧年会堂、圣亨利塔
面对国家博物馆和瓦茨拉夫雕塑,往左走,那边是豪华靓丽的市民会馆,每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的主会场。
十四世纪,这一片曾是波希米亚的王宫所在地,自从1483年王室成员迁移至河对岸的布拉格城堡居住,这里便被废弃。
1903年市政厅拆除老建筑,决定重整这块位于市中心地带的三角区域,并公开招标设计方案。1905年开建,1912年建成为文化中心的“市民会馆”。
这座精美的新艺术风格,代表着100多年前世纪之交时的新时尚,复杂细节的整体艺术,美丽精细的装饰风格,一看就是美极了的建筑。大门正上方的半圆装饰,是史毕勒的名为《向布拉格致敬》的马赛克壁画,赞颂这座伟大的城市、伟大的民族。其上篆刻有捷克著名作家Svatopluk ech 的黄金字迹题词:向布拉格致敬!
壁画下方的阳台,
也就是正门门廊上的阳台,由复杂的黄铜装饰制作而成。可惜当时没有专门拍,不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1918年10月28日,就是在这个阳台上,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对广场上的民众宣告成立,从此,捷克斯洛伐克独立了,有了自己的国家。
与此同时,新的共和国第一定律在这里颁布,从10月28日到11月13日,第一届全国委员会聚集在召开第一次政府议会。有些网文说这是市政厅,其实,这座老建筑从一开始,就是按文化中心设计建造的,与市政厅毫无关系。
“市民会馆”里的斯美塔那音乐厅,是布拉格两座最大的音乐厅之一。“斯美塔那”是杰出的作曲家。自1942年起,这里就是布拉格皇家交响乐团的表演所在地,也一直是布拉格之春等重要音乐会的举办地,可容纳1200人。1918年10月28日,正是在斯美塔那大厅,宣布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
顺着红地毯上楼,上面就应该是在斯美塔那大厅。第一次路过时,上面拦着绳子,但是无人,想着先拍餐厅。拍过餐厅,想着上去时,绳子已松开一个口,可上面好像有个工作人员看着,来不及细想,我离开了。里面的游客,不知是从哪里上去的,以为是要买票的。这次整照片,后悔不迭,其实我应该上去,即便不让进,我就在拦绳外看看。可惜我当时不知市民会馆的重要性。
对照网上的照片,我去的是法国餐厅,还有法国餐厅正下方的地下室。总建筑师之一的Osvald Polívka,在改建时,保留了原先一幅葡萄酒种植酿造为主题的壁画,还沿袭了老艺术家创作的布拉格城堡和新世界的壁画。这里的装饰以捷克和摩拉维亚民族的花纹、陶瓷、彩色玻璃为主,古朴别致。其中之一的东方厅,最初被称为塞尔维亚室,顾名思义极具东方韵味,至今仍保留了原来的模板漆装饰和彩色玻璃镶嵌。整个餐厅的家具、玻璃窗、吊灯,甚至窗帘,都是1912年时的老物件。
会馆对面是divadlo
市民会馆旁的城门楼,模仿查理大桥老城塔桥设计,高65米,建于1475年,是为了歌颂弗瓦迪斯瓦夫二世。自从1483年王室迁移至河对岸的布拉格城堡,这儿的宫殿、城门就失去了意义,不过在1836年之前,君主们还是通过这个城门前往城堡里的圣维特大教堂加冕。现在这个塔楼,地处老、新城区分界线上,是布拉格唯一幸存的城门楼,老城共有8个城门楼。
1757年,布拉格被俄军包围,这座塔楼被当作火药库,因此得名“火药塔”。现在,里面有间炼金术博物馆。爬上有186级的螺旋楼梯,可到高 44米高的瞭望台,一览全城胜景。
在市民会馆,能看到老城广场上的魔鬼教堂,可见这里离老城广场很近。从瓦茨拉夫四世开始,加冕典礼的游行就是从这里的城门(火药塔)开始,经过老城广场后,走到布拉格城堡。新国王需要和喜欢接受臣民的欢呼。
禧年会堂, 在市民会馆附近的一条不起眼的窄路上,由于地处耶路撒冷街,又名耶路撒冷会堂。建于1906年,由威廉Stiassny设计,因奥地利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银禧庆典而得名。这座摩尔复兴风格的犹太会堂,装修为新艺术运动风格。里面装饰很漂亮,只是不准拍。
Jindišská街尽头的钟楼称作圣亨利塔,建于1475年,高约65 米,是布拉格最高的独立钟楼,曾在1648年、1757年和1801年遭受过多次损坏。如今可乘电梯到顶楼观景台,楼里有钟楼餐厅、小型博物馆和咖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