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23)瓦茨拉夫广场瓦茨拉夫大街、国家博物馆

标签:
最大广场博物馆苏军在瓦茨拉夫大街瓦茨拉夫塑像 |
分类: 欧洲 |
布拉格(23)瓦茨拉夫广场、瓦茨拉夫大街、国家博物馆
布拉格的新城区,并非最近新建,而是相对于更早的老城区而已。新城区是查理四世时代规划的三大市场之一,建于14世纪,19世纪末大改建。
位于新城区的瓦茨拉夫广场(Václavské námstí),拥有600多年的历史,中世纪时是马匹市场,1848年更名为瓦茨拉夫广场,瓦茨拉夫是捷克的建国之父。
9世纪末,普热美斯家族成立以布拉格为中心的捷克公国,瓦茨拉夫是普热美斯王朝的国王,尊称为捷克建国之父。因他积极传播基督教,被弟弟和异教徒联合谋杀,所以他也被尊称为主保圣人,视为国家的守护神。瓦茨拉夫的灵柩,放在城堡里的圣维特大教堂。
广场上,策马挥戟的雕塑就是瓦茨拉夫国王,建于1912年,基座上刻着:圣瓦茨拉夫,捷克公爵,我们的王子,请保佑我们世代长存。
瓦茨拉夫国王的身后是国家博物馆,始建于法国大革命之后的1818年,建成于1891年,新文艺复兴式。1945年被炸,但藏品已转移,1947年重新开放,由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图书馆等组成,可惜在维修,据说已维修数年了。
瓦茨拉夫广场现在的面积是4万多平方米,呈长长的梯形,长750米,上部宽63米,下部宽48米。但它最著名的不是规模,而是这个布拉格最重要的贸易和社交中心,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变迁,渐渐成了政治广场,是庆典、集会的传统地点,所以又称“革命广场”,因为它见证了共和国的成立、二战结束、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7年的“宪章运动”和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
1918年10月28日,捷克第一任总统阿洛依斯·伊拉塞克,就是在瓦茨拉夫夫雕像前宣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宣言”。
1945年,二战结束,欢欣鼓舞的布拉格市民迎来了苏联红军。
1968年,布拉格之春,抗议的人群向苏军坦克投掷燃烧弹,圣瓦茨拉夫铜像披上了丧礼的黑纱。
1989年见证 “天鹅绒革命”,脱离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下载的这张照片,不知是哪次集会,只是人群的排列有意思,瓦茨拉夫雕塑和国家博物馆拍的完整。我那天去时,逆光的太厉害,都没法从正面拍瓦茨拉夫雕塑和后面的国家博物馆。
下面的是1968年8月的瓦茨拉夫广场,抗议的人群与苏军坦克。总统斯沃博达呼吁人们镇定克制,就跟1938年德国纳粹入侵,当时的总统贝奈斯也要求人们做的一样,不抵抗。发几张有趣的网片,面对手无寸铁的捷克老百姓,耀武扬威开进布拉格的苏军,反成了“弱势群体”。当然,苏军跟德军大不一样,只是想控制捷克的党中央,没想对老百姓怎么样。想当年,谁敢跟纳粹德军如此这般。
位于瓦茨拉夫广场和沃基曲科娃(Vodikova ulice)之间的卢采尔纳宫,建于1912年,是布拉格第一个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建筑,同时也成为捷克建筑史上的分界线。
20世纪上半叶,布拉格主要流行的现代建筑风格是立体主义风格,提倡艺术和建筑风格回归简单的几何图形,用矩形片状做装饰。瓦茨拉夫大街和广场,四周遍布20世纪初建造的高雅古典建筑,被誉为是布拉格的“香榭里舍大道”,是布拉格最繁华的商业和文化街。下面就是这条大街和周边的街景、建筑和教堂、雕塑。
我都是边走边看。网上说,到瓦茨拉夫广场的公交有3/9/14/24路,地铁A线B线C线,到Mstek站下,就是国家博物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