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 呼和浩特(4)

标签:
内蒙古呼和浩特寺庙 |
分类: 长江以北 |
呼和浩特(4)席力图召、小召、五塔寺
召,是藏语寺庙之意。与大召隔街相望的是席力图召。席力图,意为“法座”, 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曾经是达赖三世和达赖四世的“法座”之地。因达赖四世的老师第一世席力图活佛长期主持此庙得名,达赖四世云丹嘉措是达赖中唯一的蒙古族。延寿寺是康熙帝亲临后的御赐寺名。
大门旁的和谐四祥。
召庙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采用中原传统的布局,从山门到大殿形成一条中轴线,中轴上是牌楼、山门、过殿、经堂、大殿。大殿采用藏式结构,四墙是小窗的厚墙,用彩色琉璃砖镶嵌包镶,夹以黄色琉璃砖,组成图案花纹。殿前的铜铸鎏金宝瓶、脊上的鎏金钢宝刹、飞龙、相轮、祥鹿等与朱门彩绘相辉映。中轴线两侧对称建有钟楼、鼓楼、亭、仓等。
大经堂的前部是藏式平顶、梯形墙,后部巧妙连接汉式歇山顶,平项中央置3米直径的鎏金大法轮,其两端各立“角瑞”,俗称独角兽。后部歇山顶,中央是鎏金宝顶。
两根大旗杆,是正月十五晾佛所用,晾佛就是晾晒珍藏的最大佛祖释迦牟尼的唐卡,一是为使佛光普照青城百姓,二是为防止唐卡虫蛀。
康熙皇帝御制的两块“平定噶尔丹纪功碑”。
转经筒,沿转轴缠裹着无数层观音菩萨的经书,每转动一次,就相当于读了千万遍大咒经书的六字真言,观音菩萨会保佑一生平安幸福。
白石雕砌的喇嘛塔,高15米,是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是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的代表作。
呼和浩特人一提著名景点,就会脱口而出,大召小召五塔寺,那几个著名寺庙靠在一起,都在观音寺风景区。我看完大召出门时问,小召在哪里? 门卫往席力图召那边指。看完席力图召,我觉得奇怪,在大召,到处都有“大召”的字样,为什么在小召,我却没看到一个“小召”的字眼。出门时,我问几个工作人员,这是小召?因为我怕写博客时闹笑话,她们有些生气地说,我们这儿是席力图召,不是小召。我说,是大召人说你们是小召的。那小召在哪?她们说,小召没有了。开始还以为她们是不愿意做“小”,后来总算搞清楚,席利图召不是小召,两者没有关系,许多呼市人都把他们搞混了。
小召,又称崇福寺。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托音二世做了归化城的掌印扎萨克达喇嘛。康熙西征路经归化城,驻跸小召,将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纪念,并表彰小召活佛有功。从此,小召在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只是显赫时间不长,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下坡路,召庙的权利转移到席力图召。后来小召在光绪年间及文革两次失火,只剩下一座单跨式牌坊。现在小召只留下了“小召”的地名,原址建立了小召小学。
因为离席力图召大概15分钟的路,离我要去的五塔寺也不远,特意拐了一点路去看小召。这就是那个十分精致的牌坊,孤独而英雄地撑着“小召”。
小召街上的小召小学,小召的原址,曾经显赫过的地方。
五塔寺,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传说五塔寺内藏有佛祖的舍利,因此塔名叫作金刚座舍利塔。在金刚座上,又建了5个玲珑舍利小塔。砖石结构,通高16.5米,建筑形式源于印度,称佛陀嘉耶式。是全国重点文物。
石刻上还留有些黄色,因为以前那上面都是涂着金子。塔身上有几个很规则的长方形小洞,那不是破损,而是通气孔。
在塔后有3幅石刻图,其中一幅是我国唯一的蒙文天文图,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因为用玻璃罩住,反光,不好拍。
五塔寺里的其它古建筑。
在墙外拍的五塔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