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69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
——辛弃疾《满江红·山居即事》
“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是辛弃疾的词《满江红·山居即事》中的句子,全词是: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这首词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或庆元三年,此时辛弃疾已在江西上饶、铅山闲居近二十年之久。经过近二十年的闲居,辛弃疾渐渐将爱国、报国的热情转移到自然山水上来,写下了一些清新明丽的词作,这首《满江红》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上阕描写初夏优美的风景和自己山居读书的惬意。“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写远看之景:几只轻盈的鸥鸟,落在水面上,水面上荡起涟漪。“轻”字写鸥鸟轻盈的体态,“点破”写鸥鸟落在水面上时水面动荡的情景,“澄绿”写水质和水色。这组句子写景优美,每一个字都用得十分精当,表现出辛弃疾深厚的语言功力。“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这是远望之后将视线拉近所看到的近景。“更何处”在这里的意思是再加上。“鸂鶒”是一种水鸟,形似鸳鸯而比鸳鸯稍大,俗称紫鸳鸯。“一双”表现了“两只”鶒之间的关系和感情。“一双”写出了鸟与鸟的感情,而接下来的“故”字则写出了鸟与人的感情。“故来争浴”,特意在“我”的眼前戏水,这是鸟对人多情的表现。“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写词人读书饮酒,看竹吃肉。前一句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世说新语·任诞篇》中有这样一则:“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离骚》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品,其中充满了爱国激情。词人“细读离骚”,显然是作品中的爱国激情引起了词人的强烈共鸣。“还痛饮”是词人借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后一句用苏轼的典故,苏轼有一首《绿筠轩》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而辛弃疾认为赏竹和食肉可以得兼。“饱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吃饱了看;二是看个够。“饱看”与“细读”相映成趣,将词人沉醉于自然的美景之中巧妙地表现出来。“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写飞流直下的泉水,迸溅的水珠像明亮的珍珠一样,每天有三千斛。“斛”是古时的容积单位,十斗为一斛,用来计算粮食。词人用一个“斛”字就将飞流而下的水珠转化为财富。上阕依次描绘了“轻鸥点波”“鶒争浴”“细读痛饮”“飞泉供珠”四幅画,四幅画又构成了一组优美的山居图。
下阕表现山居生活的宁静悠闲、知足的心态和淳朴的人情。“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春雨过后,田里注满了春水,秧苗壮实,就要长出新的稻穗。此时忙完春耕的黄牛,整天悠闲的卧着。远处的云和山坡上的麦地连成一片,新孵出的蚕聚拢在一起,像小雪堆一样。“秧新谷”意思是秧苗壮实,将要长出新的稻穗。“闲日永”意思是悠闲而漫长的白天。“眠黄犊”即黄犊眠,小黄牛悠闲地卧着。“麦垄”是麦田之间的田埂,这里代指麦田。“雪堆蚕簇”是刚孵出的蚕聚拢在一起,像小雪堆。这一切,都表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和悠闲。于是词人生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果有一颗知足的心,现在这景象是令人满足的;如果不知足,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知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路遇乡民,被老人拉到家中,品尝新熟的枇杷。“相扶”其实是用力拉着,是村民热情的表现。
辛弃疾的这首《满江红·山居即事》写景优美,抒情自然,语言朴实,音韵和谐,既有情趣,又有理趣。有画面,有感情,有哲理,乍读和细品都能获得美的享受。
“满足”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乞丐可能有,富翁不一定有;失意者可能有,得意者未必有。“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情中含理,以理遣情,蕴藉隽永,表现了词人对乡村美景和田园生活的满足之意,也表现了词人长期闲居之后以“不足”为“满足”的旷达情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