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64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辛弃疾的词《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的句子,全词是: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大概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此时辛弃疾落职闲居信州铅山(今属江西),是为瓢泉新居的“停云堂”题写的,词前有小序: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小序中的“邑”就是铅山。辛弃疾为自己在铅山居所的园亭都写了词。有一天,辛弃疾独自一人坐在停云堂中,听到水声,看见山色,心情愉悦。想到溪山的意趣,就按照此前的做法,写了几句,想仿照陶渊明的《停云》一诗表达思亲友的意思。从小序中可以看出,辛弃疾作这首词并没有什么深远的目的,但深入骨髓的爱国思想和痛入骨髓的报国无门,还是在不经意间从词句中流淌出来。
上阕感慨自己衰老和交游零落。起句“甚矣吾衰矣”,直接引用《论语》中的句子,《论语·述而篇》中有一则: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借孔子慨叹自己“道不行”的话,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语句和意境都浑然一体。“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在感慨自己衰老后,慨叹交游零落,表达“思亲友”之意。“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岁月无情、交游零落,让词人有了“白发空垂”和“一笑万事”的表现,这是饱经沧桑之后沉重的洒脱。“白发空垂三千丈”化用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比李白的诗句内涵更丰富一些。“问何物,能令公喜?”紧承前一句提出问题,然后不直接回答,却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理由是青山的“情与貌”和我“略相似”。
下阕通过写饮酒来表现自己高洁的情操和狂放的个性。“一尊搔首东窗里”,写自己在家中因愁而饮酒。“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想象陶渊明当年写《停云》诗的情景,觉得和自己此时的状态是一致的。“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写偏安江南的东晋士子用饮酒的方式来求得名声,其实是不懂得饮酒的真谛,借以讽刺偏安江南的南宋君臣。“回首叫,云飞风起”,用刘邦归故乡时作《大风歌》的典故,表达自己的爱国豪情。“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化用《南史·张融传》里的语句:“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知我者,二三子”,表达了知音难觅的遗憾之情。
这首词大量用典,典故与词意融为一体,毫无生硬之感,表现了词人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技巧。虽然是词人独坐家中一时兴起之作,却也表现了词人的豪放情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组句子,回答前面提出的“问何物,能令公喜”这一问题,从后面“情与貌,略相似”一句中可以推知,词人想表达的意思是自己的感情和形象都和青山完全相似:自己的爱国热情像青山一样不动摇,这是“情相似”;自己像青山一样单纯,这是“貌相似”。据说,辛弃疾每逢宴客,“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每至此,辄拊髀自笑,顾问坐客何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组句子将“我”与“青山”放在相同的位置上,打通了人与物的障碍,实现了人与物的交流,是辛弃疾本人都感到得意的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