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63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辛弃疾《鹤鸣亭绝句》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是辛弃疾的诗《鹤鸣亭绝句》中的句子,《鹤鸣亭绝句》是组诗,共四首:
其
一
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
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其
二
安石榴花翠竹枝,婆娑其下更何为。
溪流自有无声处,鹤舞不如闲立时。
其
三
清欢那复笑开口,闲事长令闷破头。
更有不堪萧索处,西风过了菊花秋。
其
四
旧时秋水醉吟者,且作西山病叟呼。
可惜黄花逢令节,樽中酒燥笔头枯。
鹤鸣亭,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居所修建的一座亭子,亭名取自《诗经·小雅·鹤鸣》,《鹤鸣》的主题是教导周宣王发现人才、任用人才。辛弃疾将亭子命名为“鹤鸣亭”,其中包含愿望,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鹤鸣亭绝句》四首诗在内容上互相补充,是一个整体,可以结合起来学习。
《其一》起笔写“饱饭闲游”,这本来是很轻松、很惬意的事情,倘若心闲无事,或志得意满,吃饱饭后绕着小溪悠闲地走一走,那当然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可是作者却将笔锋一转,“却将往事细寻思”,为什么可以尽情享受的时候不享受,不但想起往事,还“细寻思”呢?可见往事堆在心上,令人不能忘怀,不但不能忘怀,还总想弄个明白。要是能够弄明白,早就弄明白了,也不至于在“饱饭闲游”时想起。这一寻思,让作者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于是有了“拍碎阑干”的表现: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
《其二》先对石头旁边的石榴花和翠竹发问,为它们婆娑的姿态感到惋惜,然后用溪流的平静暗喻自己退居带湖,最后用“鹤舞”不如“闲立”自嘲,表达自己被弹劾罢官而闲居的无奈。
《其三》前两句写小小的喜悦难以让自己开怀,倒是一些闲事总是让自己苦闷。后两句用萧索秋风中的菊花暗喻自己的处境悲凉。
《其四》前两句用对比的手法,写自己由一个对秋醉吟的词人,变成一个多病的老人。后两句写自己的窘境,人如深秋时节的黄花,杯里的酒空了,也写出不诗文了。
《鹤鸣亭绝句》用诗句刻画了一个身闲而心不闲的老英雄形象,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无奈,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其中“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两句最为生动感人。“难思处”就是怎么也想不明白的地方。“拍碎阑干”是想不明白时因痛苦而发泄的表现。“思到难思处”而“拍碎阑干”,这是内心痛苦到极点的表现。“拍碎阑干”,可见内心的痛苦之深。“人不知”有三层含义:远指朝廷不理解作者的忠诚和苦心,这是痛苦的原因;近指身边也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忠诚和苦心,这又是一层痛苦;因过于愤慨而拍碎阑干,自己不知道阑干被拍碎了,也没有感觉到手疼,可见人已完全沉于痛苦之中。“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表现了辛弃疾拳拳的爱国心和炽热的爱国情,也是人们被问题困扰而陷入痛苦之中时的共同表现,读到“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阑干人不知”这组诗句时,读者都会被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所感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