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57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是辛弃疾的词《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里的句子,全词是: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在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兵占领,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和金人决一死战。辛弃疾目睹了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心中埋下了反抗金兵的种子。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21岁的辛弃疾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擒拿叛徒,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理。辛弃疾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但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一味求和,辛弃疾报国无门,几经起伏,最终带着忧愤的心情和爱国的热情离开人世,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把收复失地、洗雪国耻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一追求也体现在他的词作中。辛弃疾以其渊博的学识、过人的才华、传奇的经历延续了苏轼的豪放风格,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更为广阔的天地。
鹧鸪天,词牌名。辛弃疾用这一词牌写了很多作品,可见辛弃疾喜爱这一词牌,也擅长这一词牌的写作。这首词的前面有一个小序:“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从这个小序中可以了解到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家居时,有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业的事,引起他对早年经历的回忆,情不自禁地生出感慨。
上阕追忆往事,写青年时期那段传奇的经历。“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前一句写自己年青时率领义军的情景,后一句写自己率领精锐骑兵渡江南来一事。壮岁,指辛弃疾青年时期。旌旗,军队的旗帜。万夫,形容很多人。锦襜,丝绸做的单衣。突骑,快速冲锋的骑兵。“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前一句写金兵的活动,后一句写宋军攻击金兵的战斗场面。燕兵,指金兵。夜娖银胡,是金兵夜里睡觉里用箭袋当枕头,这样可以听到远处的马蹄声。“汉”代指宋军。金仆姑,是一种箭的名字。
下阕感叹现实的无奈。“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承接上阕,引出对现实的感慨。“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用春风吹绿草木却吹不黑变白的胡须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无奈之情。“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平戎策,陆游在南郑时曾向朝廷献《平戎策》,提出了北伐的战略主张。这里代指辛弃疾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把对现实无可奈何的感慨表达得深刻、沉痛。
这首词在极短的篇幅里浓缩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高度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的不幸遭遇。上阕追忆往事,气势恢宏,下阕抒发感慨,悲凉无奈。上下阕形成鲜明的对比,对读者有强烈的冲击感。其中“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两句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深沉的感慨,令读者在领略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的风采之后为老英雄扼腕长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