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022-08-12 10:10:10)
标签:

文化

224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句子,全词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词牌名,因周邦彦有一首词起句是“一剪梅花万样娇”而取前三字“一剪梅”为调名。因李清照这首词起句为“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牌又名“玉簟秋”,可见李清照的这首词在《一剪梅》为词牌的作品中的地位。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作于婚后不久赵明诚出门游学之时。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所引的《外传》中说:“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意思是说李清照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求学。李清照很不舍得分别,找了一块锦帕,写下了这首《一剪梅》词来送别丈夫。虽然有人认为《琅嬛记》是伪书,但这段文字还是可以看作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的。

 上阕写别后的孤单和思念。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还有人赞赏这个句子“精秀特绝”。其中“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玉簟”写室内之物,“秋”交代季节。“香残”是衰败之景,“秋”是清冷的季节。眼前之景和床上枕席都给人以冷清之感。接下来写词人的孤单和期盼。“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这是词人排遣寂寞的方式,可“独上”一词将寂寞带到了小船之上。“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写别后的思念。这组句子的意思是:排成“一”字或“人”字的雁群飞过时,不知道大雁捎的是谁寄的书信,在月满西楼的深夜,我思念着远方的人而难以入眠。

 下阕写两人的相思之苦。“花自飘零”遥接上阕首句“红藕香残”,“水自流”遥接上阕“独上兰舟”,同时用花谢水流来比喻容颜憔悴和时光流逝,内涵丰富而喻意精微。“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虽然分居两地,但彼此的思念是相同的。词人由自己的相思推想到对方的相思,由自己的无聊赖推想到对方的无聊赖。这是恩爱夫妻的心有灵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针对前一句的“闲愁”,这“闲愁”不是挥之即去的,而是没有办法消除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无计可消除”的具体表现,就算强装笑颜,让眉头舒展开来,可是心中的愁却是消除不了的。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借鉴了范仲淹《御街行》中的词句“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清代文学家王士禛说:“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脱胎,李特工耳。”意思是说李清照的词句脱胎于范仲淹的词句,比范仲淹的词句更好一些。同为南宋而稍晚的张孝祥在一首《眼儿媚》词中有这样的句子:“须知此去应难遇,直待醉方休。如今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显然是翻用李清照的词句,但表达效果不如李清照的词句。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可谓憔悴支离矣。”其实,撇开名家的点评,单看这组句子,也是十分巧妙的。句中“此情无计可消除”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印证,“才下”与“却上”成起伏,“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整组句子又与前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映衬,所以为人称道而成为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