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022-07-30 10:10:10)
标签:

文化

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211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秦观的词《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句子,全词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哲宗皇帝亲政后,“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这首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当时秦观被贬到郴州,寓居在郴州的旅舍里。这首词的风格是婉约的,但所写的事及所抒的情却与婉约无关,而是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

 上阕写谪居在郴州旅舍中寂寞凄冷的环境。“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如同一幅凄楚迷茫的画面展现在人的眼前:楼台隐没在浓雾之中,渡口在朦胧的月光中让人难以寻找。词人站在旅舍极目眺望心中美好的桃花源,却什么都看不见。“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感叹自己孤身一人在凄清寒冷的旅舍里,听着杜鹃的哀啼,看着西下的夕阳。“斜阳”和前文的“月”似相矛盾:“斜阳”也应当在“月”光之前,此处先“月迷津渡”而后“斜阳暮”实属错乱。秦观这样的大家,本不应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大概是秦观此时的心绪乱了吧。“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写景抒情的佳句。前一句从触觉的角度写天气,“孤馆”一词尽显人的孤独之感,“闭春寒”尤显人物处境的凄凉。杜鹃的叫声是凄切的,“斜阳”更是伤感的意象。近代学者王国维评价秦观的词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下阕慨叹人生并表白自己的心迹。“驿寄梅花”化用三国时期陆凯《赠范晔》中的诗句:“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卿寄一枝春。”。“鱼传尺素”运用《饮马长城窟行》中的典故:“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写友人捎来书信,词人本应感到欣慰,可是结果却是“砌成此恨无重数”。词人有哪些恨呢?一恨奸臣当道,二恨命运不公,三恨愧对亲友,四恨飘零异乡,五恨无人理解,……每一封书信都将词人的“恨”堆积在眼前,砌成一堵“恨”的高墙。“砌”字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表现了“恨”的沉重。“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词人恨极而发出的无理之问:郴江啊郴江,你有幸绕着郴山,又为谁而流向远方呢?这个无理之问,其实是词人借郴江来表达自己的慨叹:我本来想为朝廷出力,正如郴江绕着郴山一样,却无端地卷入政治的漩涡之中,被贬到这偏远的郴州?关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这两句,还有一种说法。元佑六年(1091)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首《踏莎行》可能是秦观在被贬之中,通过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委婉表白。与秦观“同升而并黜”的苏轼,大概是与秦观同病相怜而心有灵犀吧,绝爱“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

 元符三年(1100),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藤州(今广西藤县),游光华亭,秦观口渴想要喝水,等人送水至,他面含微笑地看着,就此去世。苏轼听到秦观去世的消息,叹息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自书于扇面之上,以此纪念秦观。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是秦观用心写出的词句,也是触动苏轼心灵的词句,是包有着丰富内涵而耐人寻味的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