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87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句子,全词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成就也很高,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词前有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从这个小序中可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苏轼在中秋之夜,一时高兴,喝醉酒了,想起七年未见的弟弟,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上阕由望月写起,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对天宫的向往之情。“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望月问天。李白的《把酒问月》一诗中有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是否化用李白的诗句,不得而知,但英雄所见略同,是毫无疑问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承接前面的望月问天,继续问天上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渴望飞上天宇,想象置身天宇的情景。有人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这组词句联系起来,认为这组句子有渴望回到朝廷却又担心在朝廷处境艰难,虽然有些牵强,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想象月宫里的嫦娥翩翩起舞,如同人间的舞女。上阕由望月问天而驰骋想象,最后又通过嫦娥的起舞与人间舞女的相似而回到人间。放得开,收得拢。飞得上去,也落得下来。
下阕写月光下因与亲人离别而难以入眠的人,对人间的悲欢离合进行思考,表现出旷达的情怀。“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月光的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啊月亮,你跟我应该没有仇恨,为什么总是在我与亲人分别的时候又大又圆呢?这显然是毫无道理的抱怨,月亮圆缺是自然现象,没有成心与任何人作对,但苏轼用这种毫无道理的抱怨形式表达了对亲人的强烈思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抱怨之后,又对月亮圆缺现象进行思考,同时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类比,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自古以来就是正常现象。既然是正常现象,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这组句子表达了苏轼旷达的情怀,是对自然现象、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之后的彻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愿天下人共享美好的月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久”既指时间的永续,也有长寿的意思,是表达良好的祝愿。“婵娟”的意思是美女,月宫里的嫦娥是美丽的仙女,这里用“婵娟”来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享天上的明月。南朝谢庄的《月赋》中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子,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诗句,都是说相距遥远的人共享天上的明月。“千里共婵娟”的意境并非苏轼首创,但是苏轼的词句是对前人语句的升级。苏轼此时正忍受着与弟弟子由的离别之苦,正是需要别人安慰的受苦者,但他没有哀叹,没有诉苦,而是祝愿普天之下离别的人健康长寿、共享美好的月光。小而言之,这是一个受苦者含着眼泪劝慰别人;大而言之,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伟大情怀。有了这样的境界与内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广为传诵,成为名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