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7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苏轼的诗《题西林壁》中的句子,全诗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是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团练副使,从黄州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这首诗长期被选入小学语文课本,是人们最熟悉的古诗之一。
诗的前两句写看庐山的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可以理解为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景象不同,也可以理解为人看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的山,看到的景象不同。前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是通过观察点的变换来写看到的景象不同,如果顺着前一句的意思来理解的话,似乎应该把“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为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景象不同,而事实上人们是不可能这样来看山的,所以应该根据整首诗的意思把“远近高低各不同”理解为看山的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诗的后两句探究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看山的人在庐山之中。置身于庐山之中,只能看见眼前的山,而眼前的山只是庐山的一小部分。看山者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客观方面的原因,就是眼前的一小部分山遮挡了人的视线,使看山者看不到其他地方;其二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就是看山者或者因为喜爱眼前的美景,或者因为判断上的失误,因此而误以为眼前的一小部分就是整个庐山。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探究的是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其实揭示了一个哲理,这个哲理可以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概括。“当局者”为什么会“迷”呢?因为当局者是与事情有利害关系的人,如果把整个事情比作庐山的话,那当局者就是身在庐山之中的人,就像身在庐山之中的人只能看到庐山的一小部分一样,当局者只能看到事情的局部环节,或者说总是把精力集中在局部环节之上,因此而影响了对事情整体的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用诗的语言把一个抽象的哲理讲得具体形象。可以说,几乎每一个人都有过“身在庐山而不识庐山”的经历和感受,苏轼的诗句写出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是包含着哲理的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