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诗词名句赏读—113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是杜牧的诗《赠别二首(其二)》中的句子,全诗是:
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是组诗,共两首。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杜牧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前往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时,杜牧写下了《赠别二首》。两首诗都很有名,《其一》是: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前两句说,歌妓姿态美好、举止轻盈,刚过十三岁,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后两句说,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露出的面容都比不上她。《其一》没有写惜别,只是极力夸赞歌妓美。其中第二句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豆蔻年华”,用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龄。第三句中“春风十里”被姜夔作为典故用到《扬州慢》一词中。
《其二》写分别的场面,凄苦感人。全诗没有“悲”“愁”“肠断”等字眼,却写出了分别时的巨大痛苦。
首句“多情却是总无情”,用“无情”写“多情”。越是多情,越是显得无情。这是情到深处、情入骨髓的人共同的表现和感受:除了凄然相向,双方都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此时的心情,看起来彼此好像无情。
次句“唯觉樽前笑不成”,写想笑却笑不出来。因为爱到深处,总想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对方,于是在分别之际想将美好的笑容呈现在对方的眼前,可是又笑不出来。
第三、四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不写人,写蜡烛。运用双关的手法,写蜡烛有“心”知道惜别。然后用点燃的蜡烛燃烧着烛心、流着烛泪的形象,衬托离别者的痛苦。让人感受到离别双方此时如同燃烧的蜡烛一样,刻画出“心中一团火,脸上两行泪”的形象。“心”字一语双关,实指烛心,暗指人心。“替人”照应首句的“无情”。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取喻精当,巧用双关,将惜别的形象转化为燃烧的蜡烛,将惜别之情转化为燃烧的烈焰,含蓄、深沉、真挚,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是令人赞叹的名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