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游子吟》
(2021-03-06 08:57:03)
标签:
文化 |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只要说到歌颂母爱的名篇,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孟郊的《游子吟》。
孟郊,字东野,唐代诗人。孟郊曾两试不中,直到四十六岁时才中进士。孟郊中进士后写下了一首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足见他中进士后喜悦的心情。孟郊曾任溧阳县尉,大文学家韩愈和孟郊是诗友,很欣赏孟郊的诗,在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行前作了一篇《送孟东野序》,从《送孟东野序》一文中,可以看出孟郊对出任溧阳县尉是有情绪的。孟郊在溧阳任县尉时,常常到山林里游玩作诗,以至荒废公务,县令不得不用假县尉代替他,只给孟郊半俸。孟郊有“诗囚”之称,与贾岛齐名,苏轼评价二人诗歌的风格是“郊寒岛瘦”,意思是孟郊、贾岛的诗歌格局不够开阔、表达的大多是穷愁的情绪。
《游子吟》是一首五言乐府诗,原诗题下有注:“迎母溧上作。”是孟郊任溧阳县尉时写的一首诗。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慈母手中线”和“游子身上衣”之间有什么关系?“游子身上衣”是慈母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用“线”和“衣”将“慈母”与“游子”联系在一起,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转化为一条看得见的线,这条线牵在母亲的手中,连在儿子的身上,让人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原本无形的感情,在这里变得具体生动。
中间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密密缝”最能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密密缝”就是针线缝得很密,把衣服缝得很结实,将一位母亲对儿子出门在外的担心都缝在密密的针线里了。“意恐迟迟归”写母亲缝衣服时的心理,这一句写出了母亲的哪些心理?一是担心儿子出门时间长,衣服破了没人缝补;二是希望儿子早点儿回来。伟大的母爱不是表现在口头上的呼喊“儿啊,娘爱你”,也不是表现在临别时的泪流满面,而是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这两句让人想象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老母亲低着头缝着衣服,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母爱尽在母亲手中的针线里了。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两句歌颂母爱的伟大,意思是说:谁说母亲给儿子缝衣服这件事只是一点小小的心意,这件小事所表现出来的爱比得上春天的阳光。“寸草”是一寸长的小草,“寸草心”意思是小小的心意,这里指的是母亲在儿子即将出门时给儿子缝衣服这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心意。“报得”的意思是“比得上”。“三春”,春天有三个月,第一个月叫孟春,第二个月叫仲春,第三个月叫季春,所以称三春,这里指春天。“三春晖”就是春天的阳光,其特点是明亮、温暖。这两句是长期以来理解错误最多的诗句,很多人将这两句理解为做儿女的要报答母亲,也有人将这两句理解为儿女像小草、母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儿女成长。这都是不符合诗意的。
这首诗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细节,写出儿女对细节的深切感受,于平凡中表现出母爱的伟大。几乎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过母亲缝补衣服的形象,所以孟郊的诗句能够引起每一个人的共鸣。虽然孟郊做官不大尽职,但这首歌颂母爱的诗却是发自孟郊内心深处的。苏轼在《读孟郊诗》中写道:“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可见,写文章要有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才能打动人心。这是我们从《游子吟》中感受母爱的同时,在写作上获得启示。
《游子吟》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不受近体诗格律的限制,所以只有六句,就像《江南》只有七句一样,是很正常的现象。有人觉得不够完整,似乎缺了点什么,其实就像著名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残缺也是一种美。不信,你可以尝试续写两句。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