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纪焕
曾纪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133
  • 关注人气: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清平乐春归何处》

(2021-03-04 09:11:26)
标签:

文化

清平乐·春归何处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黄庭坚,是北宋的文学家、书法家。在诗歌创作方面,黄庭坚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杜甫为一祖,黄庭坚为三宗之一)之称。书法成就很高,是宋代四大家之一(宋代书法四大家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很显然,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黄庭坚聪颖过人,幼年就表现出出众的才华,六岁时曾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其中“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远远超越一个六岁孩子的认知。黄庭坚小的时候,有一次,舅舅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就用院子里的一棵桑树为材料出了一个上联: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这是一个顶针格的句子,要对下联可不容易。黄庭坚当时正拿着毛笔准备写字,看着手中的毛笔,黄庭坚一下子有了灵感,对出了下联: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黄庭坚的人品也堪为世人的表率。《二十四孝》中有一个故事“涤亲溺器”,讲的就是黄庭坚做了大官后,每天都亲自为母亲清洗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一个人的聪明是与生俱来的,别人学不到。但一个人的人品是后天修练的,我们可以学习。讲黄庭坚的《清平乐》一词,我们却讲了黄庭坚的为人,并非闲聊浪费时间,我想告诉大家,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不能做一个好人,就算写出好文章,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现在我们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这首词。

《清平乐·春归何处》是一首惜春词。

上片写发现春天不在,到处寻找春天。“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说“春归何处”,不说“春去何处”,为什么?一是为了避免和后面的“去”字重复,也就是说把“去”留到后面用。二是内容的需要,“归”是回家,“春归何处”是问春天的家在哪里。问春天的家在哪里的目的是什么?到它家里去找。如果说“春去何处”则只是问去向而已。“寂寞”是冷清的感觉,“无行路”是迷茫的表现,都是发现春天不在了之后失落的表现。“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这两句写得极有情趣,在这里,“春”已不是一个季节,而是一个人,是作者非常喜欢的一个人,而且托知道“春”去处的人把“春”呼喊过来。“唤”是大声呼喊让对方听到并随之而来,“同住”是住在一起,还是把“春天”当作一个人来写。既表现了作者渴望“春”的真诚,又表现了作者对“春”的深情。

下片写寻春未果。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春无踪迹”交代了寻找的结果是没有发现“春”的踪迹,可是作者还说“谁知”,显然是不死心。因为不死心,所以有了奇怪的想法和做法:“问取黄鹂”。黄鹂以善鸣而著称,叫声婉转动听,问的结果是什么?听不懂。好像黄鹂知道春在什么地方似的,可惜听不懂黄鹂的语言,只有遗憾地看着黄鹂飞走了。

这首惜春词构思十分精妙:发现春天不在,感到寂寞冷清,希望知道春天去处的人能把春唤来,无人知道时,又去问黄鹂,问黄鹂得到了回答却又听不懂。寻春不见——问人不知——问鸟不懂。惜春之情尽在其中,初读感觉作者不正常,细细品味才觉得妙趣横生。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