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浣溪沙》
(2021-03-03 09:08:24)
标签:
文化 |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的一首词,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耳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大而言之,是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候——“被贬”,小而言之,是身体最不适的时候——“生病”。一般来说,人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愤激的情绪或低落的情绪,不是怨天尤人,就是自怨自艾,而苏轼却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词前小序:“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交代了写作背景。蕲水,地名,在今天湖北浠水。“临”是靠近的意思。“溪水西流”,我国地形总体上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河流的总体流向也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但局部地形西低东高,出现水往西流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但苏轼却要拿这西流的溪水来说点事儿。
上阕写清泉寺周围的环境和景色。“山下兰芽短浸溪”,“兰芽”是刚刚长出来的兰草。“兰”是一种香草,花极香,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国画四君子之一。“短浸溪”指兰草刚长出来,还很短,上涨的溪水浸泡着刚刚长出来的兰草。“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里面的一条沙质小路干干净净,路上没有泥巴。沙质地面被雨水冲刷后,水很快就渗到地下,地面干干净净,此时行走在这样的地面上,感觉非常舒服。“潇潇暮雨子规啼”,这是从视觉的角度写山下溪水和兰芽、山中松林和沙路之后,从听觉的角度写雨声和子规的叫声。“潇潇”是拟声词,形容雨声。“子规”,又名杜鹃,叫声凄切。上阕前两句写景优美,第三句“潇潇暮雨子规啼”写的时间、景物好像和前面两句不一致,似乎有点儿煞风景:傍晚是一天将尽的时候,雨天是容易伤感的天气,子规鸟的叫声是凄切的。这是单纯从上阕写景来理解的,如果结合下阕,你就会发现苏轼的高明之处。
下阕写对人生的看法。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大诗人陶渊明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苏轼针对这种看法反问道:“谁道人生无再少?”然后用“门前流水尚能西”这一自然现象来回答。传统的看法都是大河向东流,现在我要让你们看看小溪向西流。结合上一句,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观点都是时光一去不复返,人生不能再次回到少年时代,现在我要说人生能够再次回到少年时代。“休将白发唱黄鸡”,“白发”指人老了。“唱黄鸡”用了一个典故,白居易的一首诗中有“黄鸡催晓丑时鸣”,意思是“黄鸡鸣叫催促天亮”。最后一句“休将白发唱黄鸡”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要为时光流逝而哀叹。
我们把上阕和下阕结合起来,就可以看出“潇潇暮雨子规啼”在词中的妙处了。“潇潇暮雨子规啼”实现了由写景到议论的过渡,自然地引出下阕关于人生的态度,使全词浑然一体。
这首词写景优美,议论深刻,既有诗词的意境,又有人生的感悟。结合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你一定会认同林语堂关于“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观者”的评价。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