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021-03-02 09:50:03)
标签:
文化 |
卜算子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王观,宋代词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佑二年中进士。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高太后对王安石等变法不满,认为王观属于王安石门生,就以《清平乐》亵渎了宋神宗为名,将王观罢职。用今天的网络用语来说,王观属于“躺枪”,很冤枉,于是王观自号“逐客”,从此过着平民的生活。
“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词题。鲍浩然,王观的朋友,生平不详,家住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这首词写送别,但没有送别的伤感和缠绵,而是极力写浙东的美景,在流露出羡慕之意的同时,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在送别词中别具一格
上阕写浙东的山水。“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用两个新奇的比喻来写浙东的山水。中国诗词中很早就有写眼神的句子,《诗经》中就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但最早用“波”来比喻美女的眼神,大概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他的一首《菩萨蛮》词中有这样的句子:“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王观反过来用美人的眼神来比喻浙东的水。不仅写出了浙东水的清澈美丽,还让人感受到浙东水的可爱与多情。至于“山”呢,汉代的《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来人们把美人眉头比喻为远山,王观也是反用这一传统比喻,把浙东的山比作美人聚拢的眉头。“横”写平面的水,“聚”写立体的山,用词精当。浙东的水是美女的眼睛,浙东的山是美女的眉头,那浙东呢?浙东就是一个大美女。这是两个比喻合在一起取得的整体效果。“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这两句承接前面对浙东美景的描写,交代鲍浩然将要去的地方是浙东。“行人”是即将远行的人,指鲍浩然。“那”是一个通假字,同“哪”。“眉眼盈盈处”中的“眉”指浙东的山、“眼”指浙东的水,“盈盈”本来是形容水清澈,这里形容山水美好,同时给人以深情之感。有人由山水的美好形象想到美女形象之后,将这两个句子理解为鲍浩然前去和心上人相会,且不说这种理解缺乏依据,就算是有依据,也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太俗!破坏了词的意境。
下阕表达对鲍浩然的祝愿。从“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中,我们可以推知到王观送别鲍浩然是在暮春或初夏时节,作者将季节(春)和人并提,春天是美好的季节,送别春天的心情是不舍,这里用送春不舍的心情来表达送友人时的不舍之情。然后再次将人物和季节相提,“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一定要和春天在一起啊。友人要远行,不写离别的伤感,却为友人描绘此去将要和美好的春天在一起,这种良好的祝愿是最好的送别方式。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安慰,却没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沉重;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为识君”的祝福,却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为识君”的悲壮。语言轻松活泼,如同俏皮话一般,却又雅而不俗,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虽然算不上是名篇佳作,但比喻新奇,反用传统比喻,构思新颖,将人和季节并提,却也是别具一格,值得品味的。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