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竹石》
(2021-02-24 08:03:01)
标签:
文化 |
竹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作者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曾在山东范县、潍县做官,政绩显著,晚年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之一,也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郑板桥的诗、书、画俱佳,世称“三绝”。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习十分刻苦,他学习书法,临摹名家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但他仍然不满足。有一次,他在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时,竟然不知不觉地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话,一下子点醒了郑板桥,郑板桥恍然大悟:“对呀!总是模仿别人的字体,永远也写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于是他不再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板桥体”。现在一些人家悬挂的“难得糊涂”匾额就是“板桥体”。
郑板桥是一个好人,也是一个好官,他时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他一生善于画竹,善于据竹写诗。在潍县任县令时,山东巡抚包括向他索求书画,他画了拿手的竹子,并在上面题诗一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以关心民生的情怀而广为流传。
郑板桥六十一岁时,因为替灾民请求赈济而得罪大官,被免去官职。离开潍县的时候,百姓拦住道路挽留他。他一时兴起,挥毫写下了一首诗:纱帽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郑板桥离开潍县后,潍县家家贴郑板桥的画像,还在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在古代,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尊敬和褒奖。
了解了郑板桥,再来看《竹石》这首诗,你就会觉得这首诗很好理解了。我们可以通过三个问题来理解这首诗。
1.这首诗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竹子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首先写竹子坚定的意志。“咬定青山不放松”表现了竹子坚定的意志。“咬”这个字用得十分到位,将竹子将根扎进石缝、顽强生存的精神表现出来了。
其次是竹子生存环境恶劣。“立根原在破岩中”表现了竹子生存环境的恶劣。“破岩”就是岩石的裂缝,这就是竹子的生存环境,可见其恶劣。
最后是竹子坚韧的性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经受再多的磨难,也绝不屈服,这就是竹子性格坚韧的表现。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作为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写竹石所言的志是什么?
现在我们将郑板桥和《竹石》这首诗结合起来,再来品读一下《竹石》这首诗,立根在岩石裂缝中的竹子形象和郑板桥高大的形象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