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石灰吟》
(2021-02-23 08:03:07)
标签:
文化 |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明志诗。这首诗很简单,但这首诗的作者于谦却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很不简单的人物。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慕文天祥的气节,把文天祥的画悬挂在自己座位的旁边。传说于谦八岁时,曾经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有一个人看见了,觉得很有趣,就调侃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其中“游街”明显带着嘲讽的意味。那时候时兴对对子,这显然是出了个上联,如果你回答说“谁游街?你才是游街呢!”这就成了吵架,那是让人鄙视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出一个下联,还要用下联来回击对方。这当然只有才思敏捷的人才能做得到。于谦就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他想了一下,应声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这个下联用了一个典故,就是刘邦斩白蛇,“赤帝子”就是刘邦,刘邦曾经醉酒夜行,道中有一条大蛇,其他人都不敢走,刘邦拔剑上前把那条蛇斩了。于谦这下联对得不仅工整,还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气势。
《石灰吟》是于谦12岁时写的,这可实在是太了不起了。有同学可能会说:“这有什么?骆宾王七岁时就写了《咏鹅》,比于谦写《石灰吟》时小五岁呢!”《咏鹅》可不能和《石灰吟》相提并论,《咏鹅》只是写出了鹅的形象和特点,对事物的认识是感性的,只是将自己的所见用文字表述出来,骆宾王七岁时写《咏鹅》只能说明骆宾王有才华。而《石灰吟》是对一种现象的深刻认识,并借石灰来写自己人生的志向,对事物的认识是理性的,于谦借“石灰”写出了自己的志向,于谦12岁时写《石灰吟》不仅说明于谦有才华,而且说明于谦有思想。
第一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写在深山里开凿石灰石,然后把石灰石运出去。
第二句“烈火焚烧若等闲”,写把石灰石放在火中烧制成生石灰。这个句子不再是简单地写烧制石灰,而是加入了作者的思想。“若等闲”就是从容面对严峻的考验,只有人才能有这种态度,而物是没有这种态度的。
第三、四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写生石灰被水浸泡后,成为膏状的熟石灰,然后被抹到墙上,以洁白的颜色呈现在世人的眼前。“粉骨碎身浑不怕”承接前面的“若等闲”,继续写石灰面对严峻考验时的坚贞不屈,实现由物到人的过渡。“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最后留存的状态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愿望和追求。
《石灰吟》这首诗写了石灰一生的经历,其经历可以概括为: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最终的结果是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一首明志诗。于谦的一生就像石灰一样,不说他经受严峻的考验,单是他的清白,就值得后人学习。他在地方做官时,从不巴结讨好当权者,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于谦带点当地的特产去,于谦任职地方的特产是“绢帕”“蘑菇”“线香”,可是于谦甩了甩袖子,说:“只有清风。”还写了一首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留下了“两袖清风”的佳话,像石灰一样在人间留下了自己的清白。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