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寒食》

(2021-02-19 08:01:39)
标签:

文化

寒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的标题是《寒食》,所以我们要先讲一讲寒食节。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公认的说法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灾祸而流亡其他诸侯国长达十九年,在重耳流亡的过程中,有几个臣子始终追随在重耳的身边,其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更是不离不弃,甚至在缺粮的时候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烧熟了给重耳吃,重耳问是什么肉时,介子推骗重耳说是狼肉。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重耳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重耳做了晋国国君,当然要奖赏功臣,但介子推认为重耳回到晋国做国君是上天的意旨,认为那些接受奖赏的人是贪天之功,介子推的母亲十分赞赏介子推的这种行为,于是介子推就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相见、接受奖赏,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面。晋文公感念介子推的行为,将介子推安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汉朝的时候,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一个月都吃冷食,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晋朝的时候,由于国号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活动推广到全国,于是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

说完寒食节,我们再来看《寒食》这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一句是写景。“春城”是春天的长安城。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都飞花”,“无处不飞花”是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的语气更强烈,意在强调春天的长安到处飞花,春意盎然。说“飞花”,而不说“落花”,一是因为“飞”比“落”更富有动感,二是“飞”不但没有“落”的衰败之气,而且充满了活力。可以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开头的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个句子之所以能带活整首诗,就在于这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一句在前一句的基础上,将时间由“春”缩小到“寒食”,将地点由“城”缩小到皇宫周围。同样是写景,第一句总写春天的长安城,第二句特写寒食时的皇宫周围。一大一小,前者是衬托,后者是点缀,共同绘成了一幅春城寒食图。“东风”承前照应“飞花”,启后照应“柳斜”,使两句景物描写浑然一体。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唐代制度,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只有皇宫中可以点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可以破例点蜡烛,并直接从宫中将烛火向外传送,以示恩宠。当然,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所以由皇宫到重臣“五侯”家的路上传递烛火时飘散的“轻烟”会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汉宫”指唐朝的皇宫。唐诗中多用“汉”代“唐”,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头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汉皇”其实指的就是唐明皇。“五侯”,汉成帝时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都被封候,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后两句,写寒食节傍晚时分皇家的气派,表现了长安作为都城的特色。

有人认为韩翃的这首诗是借古讽今,批判皇帝宠信近臣,可能附会的成分偏多。从韩翃的这首诗受到唐德宗的赏识来看,很难说明诗中含有讽刺的意思。

这首诗受到后人的称赞主要在于其艺术成就,单说用字精妙这一点,就取得了准确传神的效果。如“飞”“斜”“传”“散”字,不仅本身不可移换,而且相互照应。有人对这首诗的用字有这样的评述:“不飞花。初欲用开字,开字不妙,故用飞字。开字呆,飞字灵,与下句风字有情。东字与春字有情,柳字与花字有情,御字与宫字有情,斜字与飞字有情,蜡烛字与日暮字有情,烟字与风字有情,五侯字与汉字有情,散字与传字有情,寒食二字又装叠得妙。其用心细密,如一匹蜀锦,无一丝跳梭,真正能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寒食》这首诗每一个字都用得十分精当,而且互相照应,就像一匹完美的蜀锦,一点瑕疵都没有。这个评价实在是太高了!我们学习古诗,不可不在字词上狠下功夫,否则实在对不起古人。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