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书湖阴先生壁》
(2021-02-18 08:45:49)
标签:
文化 |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是王安石题写在邻居杨德逢家墙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 (今江苏省南京市) 时的邻居,也是王安石经常往来的朋友。“题壁”可不是今天的乱写乱画,而是古时文人的一项很高雅的事情。苏轼的《题西林壁》也是一首题壁诗。
《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湖阴先生家的小环境。
第一句“茅檐长扫净无苔”,写门前的屋檐下面很干净。“茅檐”是茅草屋前面屋檐下面的地面,而不是屋檐。“长扫”意思是总是打扫,可能是每天都打扫,也可能是一天打扫好几次。“长”是一个频度副词,其频度接近百分之一百。因为是“长扫”,所以“茅檐”是“净无苔”的。“苔”是一种低等植物,在潮湿的地方很容易滋生出来,而且附着在地面上,不容易打扫干净。一般人家打扫庭院,只是把地面上的垃圾清扫干净,而湖阴先生家是净得连苔都没有,可见湖阴先生的勤劳和持家的严谨。
第二句“花木成畦手自栽”,“花木成畦”就是一块一块的花木栽种得整整齐齐。“畦”是整齐的田块,一般是长方形的。“手自栽”意思是自己亲手栽种的。种花是雅事,自己种花更是雅事。在自己居住的房屋旁边种花,既能美化居住环境,又能陶冶性情。可见湖阴先生是一个情趣高雅的人。
前两句写了小环境,后两句延伸出去,写大环境。
第三句“一水护田将绿绕”,写湖阴先生家周围环绕着一条小溪。“护田”一词将小溪拟人化,写小溪环绕秧田的景象,写出了小溪对农田和农作物的保护作用,表现了小溪的深情。“绿”是借代手法的运用,代指绿油油的秧苗。王安石写诗喜欢在炼字上下功夫,曾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佳话,“一水护田将绿绕”这个句子也可以作为炼字的例子,每一个字都用得很恰当。
第四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写湖阴先生门前对着两座山,一开门,山上青翠的草木就映入人的眼帘。“排闼”也是拟人手法的动作,意思是推开门。两座山推开湖阴先生家的门,把满山的青色送上门来,让人感受到山对人的热情与友好。
整首小诗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居所的小环境洁净、整齐,后两句写大环境优美、多情,没有提及湖阴先生,却让人感受到湖阴先生的高洁情操和高雅情趣。全诗四句二十八个字,字字精当,无可更改,后两句对仗尤其工整,虽然是作者锤炼的结果,却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浑然天成,清新隽永,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