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牧童》
(2021-02-10 08:01:28)
标签:
文化 |
牧
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吕岩是唐朝末年的著名道士,字洞宾,道号纯阳子,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和吕洞宾有关的传说很多,其中有一个故事是“黄粱美梦”。故事说的是吕洞宾成仙后,化作长者云游天下。一天,在邯郸的一家客店里,遇见了一个进京赶考的穷书生卢生。卢生向吕洞宾抱怨自己的命不好,屡考不中,发了很多牢骚。卢生说了很多话,有点累了,想睡觉。吕洞宾从行囊里取出一个枕头递给他,让他先睡一觉再说。说来也怪,卢生脑袋一挨上那枕头,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考中进士,连连升官,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只见店主人正在煮黄粱米饭,卢生惊讶不已。吕洞宾笑眯眯地对他说:“人生的荣华富贵,不就是一场梦吗?”卢生茅塞顿开,扔下诗书跟吕洞宾学道去了。
《牧童》这首诗写的是牧童,就是放牛的孩子。
第一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用写实的手法写野外长满了青草,这是放牛的环境。句中的“铺”字写青草把地面都盖住了,既写出了草的数量多,又写出了草的长势茂盛。“六七里”中数词“六七”的分寸用得恰到好处,若说得太少,则视野不够开阔,若说得太多,则不真实。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这个句子中的“弄”字很有韵味,“弄”有逗弄的意思,写牧童的笛声随晚风飘扬,好像是牧童用笛声逗弄晚风,把无形的笛声和无形的晚风都写得具体可感,还写出了晚风中牧童吹笛的浪漫情趣。如果说“笛吹晚风三四声”就没有意思了。有人觉得“三四声”有点儿少,其实“三四声”的说法是很恰当的,因为是逗弄晚风,如果只有一两声,太少了,起不到逗弄的作用;如果笛声太多,就成了吹奏曲子,而不是逗弄晚风了。
第三、四句“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这两句写牧童放牛归来的情景。回来的时间是黄昏后,也就是天快黑了的时候。回来吃饭,吃完饭了,“不脱蓑衣卧月明”。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牧童的生活是简单、富足、率真。
吕岩是唐朝末年的著名道士,道家崇尚自然,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道家的追求。第一句纯粹写自然,给人以自由开阔的感觉;第二句写牧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三、四句写牧童顺应自然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感到惬意。这一切都在不经意间表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追求。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