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寒菊》
(2021-02-08 08:00:01)
标签:
文化 |
寒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郑思肖借寒菊来表达自己的心志。要深刻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必须先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诗人、画家,原名不详,宋朝灭亡后改名“思肖”,“肖”是“趙”的组成部分,“趙”是宋朝的国姓,“思肖”表示不忘宋朝。郑思肖曾经在元军大举南下时,到临安(今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恃权误国,要求革除弊政,重振国威,抵抗元军。因言辞激烈,上书被扣压,未予上报。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元的统治,自称“孤臣”,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实际上是“大宋世家”的变体(将“本”中的“十”字移到“穴”字中间,便成“大宋世家”),以示对宋的忠诚。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无从扎根。当时一些权贵向他索画,给再多钱他也不画。郑思肖画兰,往往画成即毁之,绝不轻易送人,所以他的画存下来的极少,现存仅一幅《墨兰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了解了郑思肖的身世,我们再来看《寒菊》这首诗: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第一句“花开不并百花丛”写菊花不和其他的花一起开放。“不并”意思是不在一起,“百花丛”是百花盛开形成的花丛。这一句写菊花开放的时节与其他花的不同,意在表现菊花的不同流俗。
第二句“独立疏篱趣未穷”,“独”字承接前一句继续写菊花的与众不同,这个“独”不是孤独,而是不同流俗的洁身自好。“疏篱”交代菊花的生长环境。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疏篱”就成了菊花生长的典型环境。“趣未穷”的意思是情操未尽。“趣”本义是趣味,这里指情操。“未穷”是与其他花相比来说的,其他花在秋天连叶子都凋零了,处于完全衰败的状态,而菊花呢,却凌寒盛开。很显然,郑思肖是想借菊花来写自己,自己就是傲霜盛开的菊花,而那些归顺元朝、投靠元朝的人则是早已衰败的枯草败叶。
第三、四句“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宁可”是一个表示选择的连词,表示决选,即明确选择的结果。“抱”用比拟的手法把无形的香气写得具体可感,同时赋予寒菊以人的特征,表现出寒菊的顽强和坚贞。“何曾吹落北风中”是前一句内容的延续,也是对那些缺乏气节者的鄙视和批判。
从郑思肖的人生经历来看,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用菊花的自然属性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操,用菊花的自然美,来表现人性美,将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人的社会性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志趣和追求。作品的思想深沉,却不给读者以沉重之感。即使撇开郑思肖的人生经历,这首咏物诗给人的感觉也是“趣未穷”的。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