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蝉》

(2021-02-07 09:36:58)
标签:

文化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个朝代,直言敢谏,深受李世民敬重,称其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虞世南是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勤奋好学,学识渊博。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让虞世南写《列女传》用来装屏风,当时没有底本,虞世南默记刻写没有错一个字。还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出行,有一个官员请示要将书籍、公文装到车上带着。李世民有虞世南在,不用带那些东西。虞世南去世几年后,李世民还梦到虞世南,醒来后下令隆重祭奠虞世南。

《蝉》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也就是借物说理,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这首诗写的“蝉”,其实是借“蝉”来说事儿。对于作者来说,“蝉”是一个承载思想感情或道理的意象;对于读者来说,“蝉”是一个让人体会思想感情或明白道理的工具。那么作者想通过蝉来讲述什么道理呢?

据说这首诗的写作情境是这样的。李世民做了皇帝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深得李世民的欣赏。一天,李世民邀请弘文馆学士们一起游玩,玩到兴致高的时候,问大家有什么新作,说出来供大家欣赏。说这话时,李世民的眼神一直盯着虞世南。虞世南是一个沉稳的人,但此时不得不说话了。他说:“今年秋天,臣做了一首诗《蝉》,在此献丑。”遂后吟诵了《蝉》这首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李世民听后,连声称赞说:“好!好!爱卿洁身自好,自然声名远播。”

“垂緌饮清露”,这一句写蝉的特征和饮食。“緌”本来的意思是帽子上的缨子,这里指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古时官员的帽子上有下垂的缨子,这里写蝉的触须,将蝉的形象与官员的形象联系起来。“饮清露”意思是说蝉只喝清露。古人对蝉的了解不够全面,认为蝉只需饮清露,因此认为蝉生性高洁。

“流响出疏桐”,这一句写蝉的叫声,声音响亮,从树林里传出来。“流响”就是流动的声音,指声音传出来。“疏桐”指高大的梧桐树。因为树高大而树枝疏朗,所以称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交代了“流响出疏桐”的原因。蝉的叫声为什么能传得那么远?因为它在高高的树上,所以叫声就传得远。同时指出蝉的叫声传得远,不是借助其他条件,而是因为自己的站位高。“风”的特点是吹,“非是藉秋风”,是说蝉的叫声传得很远凭的是自己的实力,不是吹出来的。

整首诗写蝉的特征、习性和叫声,刻画了一个生性高洁、声名远播的形象。而虞世南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李世民一听就明白这是虞世南借咏蝉来写自己。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蕴含一个真理:真正有才华和品德的人,自然能声名远播,不需要借助什么手段来炒作自己。1987年长春电影制片拍了一部电影《神丐》,讲的是一代太极宗师杨露禅偷艺的故事,影片结尾时引用虞世南的《蝉》这首诗,可惜配音时把“非是藉(jiè)秋风”读成了“非是藉()秋风”。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