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
(2021-01-29 08:00:21)
标签:
文化 |
田园四时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是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的诗以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与陆游、杨万里、尤袤并称为南宋四大家。《四时田园杂兴》是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组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我们曾经讲过《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二十五,那首诗描写的是夏日农村傍晚时的一个场景: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三十一,这首诗描写初夏农村的景象。
“昼出耘田夜绩麻”,“耘”是给庄稼除草。“田”在这里专指种水稻的水田,而不是泛指田地。“昼出耘田”就是白天出门到田间给水稻除草。“绩”是用麻搓成线。“夜绩麻”就是夜里搓麻线。给水稻除草和搓麻线都是农业劳动,农民白天要出门下田劳动,晚上还要在家里劳动,可见农忙时节农民是多么辛苦。
“村庄儿女各当家”,“村庄儿女”就是指农民,把“农民”说成“村庄儿女”一方面是因为诗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农民与农村的关系,“农民”的形象因此而更加可爱。“村庄儿女各当家”意思是每家每户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定排农业活动。“各当家”写农民在安排生产劳动时的自主权,给人以当家作主的感觉。既然是“各当家”,那孩子们当什么“家”呢?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要注意范成大的用词,说“童孙”,不说童子、孩子,也不说儿孙,为什么?“童孙”可以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儿子,也可以是处于幼儿阶段的孙子,而且强调了这些孩子与旁边劳作的农民之间的关系。“未解”的意思是还不懂得。说“未解”,不说“不解”,为什么?“未解”是现在还不懂,但将来会懂;而“不解”是现在不懂,将来也不一定懂。“供”的意思是从事、参加。“耕织”指耕田和织布,这里代指农业劳动。我们经常说“耕耘”,其实“耕”和“耘”不是一回事,“耕”是把田地里的土翻松,“耘”是除去庄稼地里的草。后来“耕耘”成为一个合成词,指农业劳动,还引申为努力工作。“童孙未解供耕织”是说幼小的孩子还不能参加农业劳动。那他们做什么呢?“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在旁边的桑树阴下做着种瓜的游戏。“傍”是靠近的意思,“傍桑阴”就是在桑树阴下。桑树也是农民种的,桑叶用来养蚕。“学种瓜”是指幼小的孩子模仿劳动的人们做游戏。
这首诗写了初夏时节农民的忙碌和辛苦,却丝毫没有劳作的沉重之感。尽管农民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着,干活儿时甚至还要把孩子带到田边,但把农民当成农村的主人来写,把农民的劳动和儿童的游戏放在一起来写,给人更多的是轻松和快乐。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