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老师讲古诗——《观书有感(其一)》

(2021-01-28 08:01:15)
标签:

文化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中的人。朱熹著述甚多,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明朝、清朝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清朝康熙皇帝称赞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观书有感》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但这首诗长期以来被人误读。几乎所有的人都把这首诗中的“半亩方塘”理解为“书”的喻体,即把“书”比作“半亩方塘”,把“天光云影”比作书本里丰富的知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后面“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中的“渠”就只能理解为“书”,而“书”怎么能“清如许”呢?很显然是说不通的。其实“半亩方塘”是比喻读书人,“一鉴开”比喻读书人读书时如同一面打开的镜子。“天光云影共徘徊”比喻读书人读书时从书本里获取丰富的知识。“问渠那得清如许”一句中的“渠”指读书人,“清如许”指读书人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这句话的意思是问读书人怎么如此的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谓有源头活水来”一句中的“谓”意思是“说”,这句话是读书人回答“问渠那得清如许”这个问题。“源头活水”比喻从书本中不断获取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不妨把它改写成散文的形式:读书人就像一口半亩大小的池塘,池塘就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读书人读书时,从书本里获得丰富的知识,就像池塘的水映照着天光云影。如果要问读书人为什么学识渊博、思想深邃,那是因为他从书本中不断获得知识。

这首诗通篇设喻,将书的丰富内容和读书的好处转换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直观的感觉,从而认识到书籍的作用和读书的好处。

《观书有感》的第二首是:“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首诗也是通篇设喻,把不断增多的知识比作不断上涨春水,把人生遇到的问题比作艨艟巨舰,当一个人有了渊博学识的时候,就能轻松解决那些曾经困扰着人的复杂问题。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