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渔歌子》
(2021-01-27 08:03:38)
标签:
文化 |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是唐代人,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张志和出生在京城长安的行馆里,其母生他前曾梦见有神仙送来灵龟,于是取名龟龄。张龟龄幼年就表现出好学的品质,16岁时,因在道术方面有一技之长,受到太子李亨的赏识,游历太学。太学结业时,太子李亨为他改名志和,留在翰林待用。安史之乱中,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张志和常为其献计。后来因为极力劝谏皇帝不要答应回纥苛刻的条件而被贬,适逢父亲、母亲先后去世,张志和以“亲丧”为由脱离官场,皇帝为了笼络人才,赦张志和无罪,并赠奴、婢各一个,奴名“渔童”,婢名“樵青”。张志和守孝期满,妻子程氏又去世了,于是他不再有做官的想法,带着渔童、樵青,隐居到湖州城西的西塞山下,自称烟波钓徒。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著名《渔歌子》。张志和在西塞山边隐居时,还结识了茶圣陆羽,大书法家颜真卿。大历九年(774年),张志和应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邀请,前往湖州,同年冬,在游莺脰湖时落水身亡。时年42岁。
张志和的《渔歌子》共五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句描绘的画面美体现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画面上的内容,画面上有青山、有绿水、有白色的鹭鸶,有红色的桃花,色彩艳丽且搭配和谐。这是画面的色彩美。画面中的青山、桃花是静景,飞动的白鹭、流动的水是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是画面的意境美。“青箬笠,绿蓑衣”是写雨中捕鱼的人,不写捕鱼的人,写捕鱼人的穿戴:头上戴着箬竹叶做成的斗笠,身上穿着茅草编织而成的蓑衣。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借代手法的运用;从表达效果来看,用粗犷的手法勾勒出一个雨中捕鱼的渔翁形象;从诗词章法来看,引出了下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用两个三字短语而不是一个七字句,中间有顿挫,于是有了词的韵律。“斜风细雨不须归”写渔翁在风雨中捕鱼。渔翁“不须归”的原因有哪些呢?一是风雨不大,二是鳜鱼肥美。
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词调与意境完全相符,用青山绿水作背景,用箬笠蓑衣代人物,用斜风细雨作衬托,将青山绿水、和风细雨和人物的从容、悠闲结合得恰到好处,意境优美,音韵和谐,很有艺术魅力,因此广为传诵。
张志和是唐代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词人之一,《渔歌子》又名《渔父词》,源于吴地吴歌中的渔歌,其中第一首是“渔歌子”词牌的正体。后来人们所作的《渔父词》,都毫无例外地受到张志和《渔父词》的影响。张志和的《渔父词》问世七年,传到了日本,日本嵯峨天皇十分赞赏,亲自开宴赋诗,将其与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起列入日本的教科书,开启了日本填词历史的先河。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