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枫桥夜泊》
(2021-01-25 07:57:30)
标签:
文化 |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天宝十二年(753年)中进士,但是铨选未中。铨选,是唐朝至清朝选用官吏的制度。唐朝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官员除员外郎、御史及供奉官外,文官由吏部、武官由兵部,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称为铨选。凡经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具有资格的人均须听候铨选。张继在铨选中落选,只好返回家乡。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一直到宝应元年(762年),唐军收复两京,张继才被录用为员外郎。可以说张继一生不得志。《枫桥夜泊》大约写于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是诗人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一句是写景,写空阔的天空,伴以乌鸦的啼叫。“月落”就是月亮落下去了,夜里月亮落下去了,剩下的就是一片黑暗。“乌啼”是乌鸦叫。在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吉祥的鸟,从唐代开始,出现乌鸦主凶兆的说法,乌鸦成为不祥的鸟。这里的“乌啼”就是不祥的声音。“霜满天”是指霜气满天。这句所写的景物其实是黑暗的天空、乌鸦的啼叫、满天的霜气。光线是暗淡的,声音是凄凉的,天气是寒冷的。这些景物烘托凄清的气氛,衬托人物悲凉的心情,为后面写“对愁眠”作了铺垫。
“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写江边的枫树、江上的渔火和人物的活动。江边的枫叶在深秋时已变成红色,深夜的渔火在清冷的江面上闪着微光,而诗人却无法入眠。“对愁眠”其实是“对愁难眠”,即在愁苦之中无法入眠。有人将“愁眠”解释为附近的愁眠山,即使附近真的有愁眠山,诗人也是巧借“愁眠”而一语双关,还是理解为在愁苦之中难以入眠为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写夜宿客船听到声音。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因唐代寒山和尚曾在此修行而得名。“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以有声写无声,意在表现夜里的静谧,同时也照应了诗人“对愁眠”。
这首诗的诗眼是“愁”,写景叙事都充满了愁:月落天黑、乌鸦悲啼、满天霜气、江边枫叶、江上渔火、孤舟游子、夜半钟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愁的典范作品。不仅中国历代各种唐诗选本和别集选录此诗,连亚洲一些国家的小学课本也曾收录此诗。“枫桥”本名封桥,因为这首诗而改名“枫桥”;寒山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成为游览胜地。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多么大的魅力!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