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独坐敬亭山》
(2021-01-14 08:06:09)
标签:
文化 |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的名讳,改称敬亭山。关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南下宣城。此前李白经历了长期的飘泊生活,因怀才不遇而一直抑郁不平。这期间,他写了一些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就是其中之一。另一种观点是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此时李白已年逾花甲,在经历了漂泊流离、蒙冤被囚、带罪流放之后,李白来到宣城,独自坐在敬亭山中,孤独凄凉之感袭上心头,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无论哪一种观点,对《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主题的理解都是相同的。
从《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的标题可以了解到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是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中。第一句“众鸟高飞尽”,描写众鸟高飞而去,在人的视线中消失,用众鸟的无情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第二句“孤云独去闲”,描写一片孤独的云在天空悠闲地飘走,用孤云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历经沧桑后的悠闲。第三、四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只有无法移动的敬亭山与我默默相对。前两句写鸟飞云去,能动的都离我而去,后两句写静止不动的敬亭山,只有不动的山与我相伴。“只有”一词最能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言外之意是除了敬亭山之外,其他的都离我而去了。“相看两不厌”的“厌”字本意是满足,引申为厌倦。“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中似乎包含着李白从生活、从人生中悟出的一些道理:鸟为食而来,食尽鸟去;云随风而至,风吹云动。唯有看似无情的敬亭山才是最有情的。
我们曾经讲过柳宗元的《江雪》,那首诗四句的开头一个字构成了“千万孤独”,但我们说那首诗写的不是孤独,而是孤独外表之下的孤傲。而这首诗正好与《江雪》相反,写的是孤傲之后的孤独。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曾经有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但历尽沧桑之后,不禁黯然神伤,内心感到十分孤独。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