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题西林壁》
(2020-12-25 08:09:18)
标签:
文化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题壁诗,也是一首风景诗,还是一首哲理诗。诗的标题《题西林壁》,“题”是题写的意思,西林壁,是庐山西林寺的墙壁。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改任汝州团练副使,从黄州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西林寺。参寥是个僧人,自幼出家,博通经史。苏轼与参寥过从甚密,颇有交情。传说,元丰元年(1078年),苏轼在彭城(今徐州)做官时,参寥专程从余杭前往拜访,苏轼召集宾朋好友聚会。苏轼性格开朗,聪明活泼,喜欢开玩笑,席见苏轼让一名女子拿着纸笔请参寥作诗,参寥挥笔作诗一首,其中有两句是:“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当时就把苏轼惊呆了。参寥文学造诣极高,诗作清丽可爱,可以说是宋代诗僧中的翘楚。这一次与参寥同游庐山,苏轼将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可以据此判定这首诗是苏轼的得意之作。
第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内容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因诗句字数限制省略了一个“看”字。“岭”是连绵不断的山,“峰”是高大突出的山。同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第二句“远近高低各不同”,写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的山不同的姿态。“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变换观察点看到的不同景象,“远近高低各不同”写在同一观察点看到的不同景象。两句明写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距离看庐山的效果,暗含着这样的哲理: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事物,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第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承接前两句,指出这两种现象都是没有看到庐山完整的形象,是对前两句的理性分析。第四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没有看到庐山完整形象的原因是身在庐山之中。身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只能看见眼前的极小一部分山,当然看不到庐山的完整形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诗意解说,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一哲理更通俗、更透彻。佛家一向追求用通俗的形式来解说深奥的佛理,苏轼的这首诗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这大概是他和参寥同游西林寺而把这首诗题写的西林寺墙壁上的原因吧。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在“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