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师讲古诗——《寻隐者不遇》
(2020-11-15 10:25:32)
标签:
文化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小诗的标题是《寻隐者不遇》,意思是寻找一个隐居的人,找到了那个隐者隐居的地方,但那个隐者不在。隐者,也称隐士,就是隐居的人。这些人大都有一些才华和能力,也有一些名望,但不愿意做官,居住在偏僻的乡村或山野,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首诗的作者贾岛是唐代诗人,以注重炼字著称,被称为“诗奴”,是历史上有名的“苦吟诗人”,留下了“推敲”的美谈。“推敲”的故事是:有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的大道上行走,想起前一天夜里写的一首诗,诗中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句子,觉得其中的“推”字改为“敲”字更恰当一些。他这么想着,就一边吟咏,一边用手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这时,正在京城做大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走了过来,行人纷纷避让,但贾岛骑在毛驴上,还在想着诗句,还在不停地比划,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伍中,被差役们捉住,押到韩愈跟前。韩愈是大文学家,听贾岛说了“推敲”之后,也陷入了沉思,觉得“敲”字更恰当一些。后来“推敲”还成为一个词语,意思是反复琢磨。
《寻隐者不遇》这首小诗,第一句“松下问童子”,说“松下问童子”,而不说“树下问童子”,固然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即询问童子的地方是在松树之下,“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德者的形象,《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绘画中,“松”与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说“松下问童子”暗示隐者是有高洁情操的人。松树一般都生长在山野之中,“松下问童子”也交代了隐者居住的地方远离喧嚣的尘世。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是童子的回答,从童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隐者有一技之长、身体力行且有志于医治病人。后两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也是童子的回答,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隐者的生活方式是游走在深山老林之中、行踪不定,让人感受到隐者无拘无束的自由。这首小诗受诗句的限制,省略了一些内容,但简洁的语言,却向读者展现了话剧般的场景,如果呈现在舞台上,大概是这样的:
寻者:请问仙童,你师傅在吗?
童子:不在。他采药去了。
寻者:到哪里采药去了?
童子:就在这大山云雾缭绕的地方,至于具体在哪里,我也不知道。
学习这首诗,千万不能忽视了标题“寻隐者不遇”,因为这个标题也是很有内涵的。“寻”是有明确目的的搜索,寻“隐者”,寻到了“隐者”住的地方,却没有见到隐者。这才是真正的隐者呀!这首诗的标题是这首诗的诗眼,诗句和标题结合起来表现了隐者的特点。这应该也是贾岛苦心锤炼出来的吧。
(曾老师讲古诗已录制成视频,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曾纪焕”或登录“今日头条”搜索“曾纪焕老师”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