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以收益率的高低论英雄似乎理所当然,我注意到很多朋友在2013年的总结中有的拿一年的收益率与指数相比较,也有拿五年以上的战绩与指数进行比拼。尽管这样的直观比较似乎无懈可击,但深入思考的话还是有众多可值得玩味和商榷之处。
其一,超出指数的收益率是来自低风险的投资组合还是高风险组合(高成长或主题投资等)。如果来自于后者,那么对不起你的高收益很难持续,道理很简单人对成功的方式记忆深刻,其思维定势在短期内很难扭转,但公司发展路径并非坦途我们市场的变化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投资回归中值也是大概率事件。典型的例子就是私募明星罗伟广当年以超过100%收益的优异成绩拔得私募头畴,而次年就以惨淡的业绩名落孙山。
其二,超出指数的收益率是否来自于满仓操作。与个人的被动满仓不同,我们对主动满仓的股市高人往往肃然起敬,例如私募名人但斌、林园等,他们拥有过往显赫亮丽的业绩,也有价值投资实践者的光环,他们握有不少自信能穿越周期受巴菲特推崇的轻资产消费股,并且是采用买入就持有的策略。其实从08年到12年的四年里宏观经济不确定导致周期股重心不断下移,非周期股反到顺风顺水,眼看就要取得辉煌成绩之际,很不幸13年初白酒股集体崩塌,说实在的包括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股的股价下挫,这就像先看到闪电后才会听到轰隆的雷声那么自然。因为再好的公司都会遇到发展瓶颈和暂时的衰落,这本身无可厚非是常识也是规律。问题是从价值投资的原理来看是真的好公司应该欢迎其股价的下跌,越跌越有买入价值。但这批重仓茅台、五粮液等白酒股的私募名人由于几乎满仓,已没有了后备资金来拥抱价值,除了为茅台、五粮液高唱赞歌外,还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稳住私募基金的持有人,虽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要以合理的价格投资并且确保我们被投资公司绩效表现与我们当初所评估的一致”这句巴菲特的名言还在耳边回响,但总却迫不及待地宣告“明年茅台必上300”。换位思考我很理解他们的处境和心情,但没了同情,毕竟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人的管理费并不好拿,被迫清盘一次一世英明将付诸东流。伯克希尔股价有过两次下跌50%以上的历史经历,但其充足的现金使得蹲下后能顽强站起。巴神“现金犹如氧气”的这句话。在当下的股市严冬里尤其令人体会深刻。
安全边际惟有在市场极端下跌或极端事件发生时才会出现,当没有极富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时,应该现金为王。这个道理并不是不明白,只是没有深入骨髓。总想熊市好多年了,现在是黎明前的最黑暗时刻,牛市即将来临满仓等待也无妨。其实牛市、震荡市甚至继续熊市就未来而言都是选项之一。严酷冬日的结束没有征兆,你只得裹上厚厚的棉衣。从这个角度来看,证监会对股票型基金有维持八成仓位的要求,而保监会对保险公司权益类的投资有不能突破25%的红线。所以证监会并不是出于保护基民的利益出发更多的是利用基民的金钱来稳定所谓的股市大局,而保监会对保险公司(国资占大头)的利益却是呵护有加。这也使我想起去年年中“老股民”发起的有关中国平安的争论,其中给出的结论之一就是平安的股票投资能力太差。对于这个结论平安的拥趸们似乎无力反驳,不过面对目前的股市状况,权益投资比例只有9.4%相当于4成不到仓位的平安,与基金和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相比毫无疑问已赢得了主动。
衡量股票的投资能力不能简单看过往暂时收益率的高低,这是收益比较的盲点,如果你的较高收益是在耗尽后备弹药的情况下取得的,其后市场出现未你所愿的大规模牛市而是连绵无尽的下跌,那么你先前的高收益瞬间就会转化为负收益,就会陷入被动的泥潭。股市如战场,攻克孟良固围歼一个74师并不影响整个战局,重要的是必须有条件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才能扭转战局掌握整个战场的主动权,最后赢得战争。股市的真正赢家并非是买对几个牛股或者能经常正确预测后市运行方向的所谓高手,而是坚持以科学的资产配置为前提,不以神仙自居,对价值和机会有正确认知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