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忱投入 寓研于教
——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星凯
http://s5/mw690/003uENFrgy6FeUXcqi014&690 寓研于教 ——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星凯" TITLE="热忱投入 寓研于教 ——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罗星凯" />
罗星凯,广西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在教育界,提起罗星凯,很多人都会称道他服务基础教育的执著劲儿。长期以来,他在从事科学教育研究和师范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带领他的课题组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出发,将科学教育研究、持续系统的师范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以及服务基础教育工作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成果,不仅获得国内外同行和校内师生的高度评价,而且得到了基础教育界的高度认可。
寓研于教 坚持教改创新
师范教育是直接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但在师范院校里,真正致力于学科教育研究及教学改革创新的人并不多。而罗星凯从事的正是学科学法的教学与研究,他那种超脱大学学术评价体系、真正从“用户”角度定位自己工作价值和方向的执著精神,最为人所称道。
罗星凯是广西师大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届教学名师。将高超的教学艺术与独到的教学研究融于一炉,是他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一位名叫唐珩的学生在期末学校下发的教师评课表上这样评价他的课:“罗老师在课堂上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既有发人深省的思考,也有新奇轻松的小案例,而最令我们感兴趣的就是他对实验的改进演示……罗老师不仅授予我们知识,更多的是教给我们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这是终生受用的好东西。”
罗星凯教授的教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在课堂上不仅善于挖掘诸多耐人寻味的讨论话题,还能把深刻的教育教学理论以通俗的方式表达于具体的教学实例中,让学生们从真实的教学行为中读懂或领悟那些经典的理论。平日里,他通过细致观察、独立思考、与同事学生讨论交流,以及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反思,将一个个平凡的教学事件变成学生专业成长所需要的丰厚的学习资源。然而,罗星凯并不满足于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和个人教学艺术的提高,他不断用科学研究来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探索如何更全面、更有效、更科学地传播知识。
热忱投入 服务基础教育
罗星凯曾在中学任教10多年,对基础教育有着浓厚的情结,他坚定地认为,基础教育属于奠基工程,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进入大学任教以后,他便热忱投入到为基础教育服务中。
在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期间,他每年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到各地各级的中小学听课、评课、授课,作报告,搞调研。他所作的专题报告,在中小学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他所走过的课堂,总能留下耐人寻味、让人为之折服的思考。一次,罗星凯和数十位教师在一所中学观摩实验课,实验非常成功,学生对现象的解释也没有困难,在观课老师表示满意的情况下,罗星凯却从另一个角度指出了实验的不足。他的语气虽然平和却一针见血,句句说到教师们的心坎上,说得大家都很服气。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广西师范大学形成“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及其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在首席学科带头人罗星凯的带领下,团队积极面向基础教育开展研究,经常深入中小学教学一线提供理论支持和帮助,也挖掘到大量生动的教学案例,发现许多可以深入研究的问题。他们把这些案例带回大学课堂,实现了教师教育小课堂与基础教育大课堂的有效沟通;把发现的问题深挖下去,就是极具价值的科研课题。如今,该团队在科学教育研究方面形成了服务基础教育的鲜明特色,他们正承担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综合类课题“科学探究课程的设计与实验”的研究。
科学探究 要让学生参与
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罗星凯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科学探究理论。如今,罗星凯的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践中被推广应用。
课程改革较早的上海市,率先使用了罗星凯的项目成果《中学物理疑难实验专题研究》教材。上海市教委认为,罗星凯的这本教材为广大中学教师提供了一本难能可贵的教学参考书籍,为帮助教师解决物理实验中的疑难杂症提供了新处方。
同时,罗星凯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和案例开发”成果也为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及其教师培训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和有力的学术支撑。如他和广西师大科学教育研究所的专家们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了“迷你科学探究馆”。这是一个基于校内、由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小型科学探究馆,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验活动基地。虽然该馆的气势和规模无法与校外大型科技馆相比,但它具有门槛低、参与性和教育性强、内容活且改进快、给师生的亲近感强等特点。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泽、法国科学院院士依维斯•盖雷(Yves Quéré)和皮埃尔•雷纳(Pierre Léna)等专家都曾到“迷你科学探究馆”考察指导。他们认为“迷你科学探究馆”里的探究实验虽然小,但很有意思,应用于科学教育将非常有价值。如今,该馆的建设模式和特色已经面向基础教育积极推广,湖南长沙八中、内蒙古乌海海勃湾第三小学等一些中小学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迷你科学探究馆”。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7日第2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