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名”的底气

(2015-04-03 10:11:06)

“改名”的底气
中国工业报实习记者 吴影

 
    最近,汽车行业又因为“改名”闹出了一番动静。许多媒体大致上是这样描述的——业界又出大事儿,自主品牌要升级为中国品牌了!参杂着各种叫好声和质疑声,搅得业内异常热闹。
    其实,像这种既不是产品故障汽车召回的负面消息,又不是限购限行补贴取消等大喜事,基本上也就是汽车圈自娱自乐的事儿。估计也就一小撮喜欢瞎侃胡聊指点江山的汽车意见领袖、爱国主义情怀高涨的自主品牌铁杆粉丝和买了相关车企股票的股民愿意花时间凑凑热闹,普通消费者可一点儿都不关心——“改名”事件的发起者汽车之家网站上该新闻的网友评论不到两千条,还不及网易一条社会热点新闻引发网评的零头。
    当然,对于“少一事儿不如多一事儿”的媒体从业者而言,纵然是不接地气的事也是喜闻乐见的。“改名”事件一出,一下子就形成了“自主品牌党”和“中国品牌党”两派,双方你来我往,攻守互换,不亦乐乎。
    不过,这番唇枪舌剑比起一般网络口水战可精彩多了,看着看着,笔者倒咂摸出了点孔乙己上鲁镇喝酒的意思。
    中国品牌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市场份额十二连降,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接着便排出了今年前两月的销量数据——SUV与MPV销量第一,市场占有率较同比提升。有人故意高声嚷道,“那你改名字作甚?一定是想偷人家的东西了!”中国品牌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那你说说,以后合资自主怎么算?你不就是想偷人家的销量数据么?”
    中国品牌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合资自主不能算偷……合资自主也是自主!……汽车界的事,能算偷么?”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诸如“挑起民族崛起之大梁”、“时刻不忘炎黄血统”、“寄托着众多民族情感”、“为中国代言”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还真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细看汽车之家这“改名”行动拉拢的一众支持者,几乎清一色都是日报晚报等生活或财经类媒体,而明里暗里“唱反调”的,倒大部分是汽车类平媒网媒和自媒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啊。
    说实话,名字改不改都无所谓,老百姓对某一品牌的刻板印象靠改名字是扭转不了的。“暴发户”变成“土豪”,“二世祖”改叫“富二代”,与时俱进的名称转换背后,不变的还是那份略带贬义的感情色彩。
    同样的道理,消费者要买什么车,那是市场规律和个人意愿决定的。韩国人那么推崇“身土不二”,吃“韩牛”的还是有钱人,普通家庭照样吃着“美国牛”、“巴西牛”唱着歌。这个年代还在挥舞民族主义大旗,打爱国主义鸡血,这份不合时宜倒真像是进修了阿Q精神的孔乙己了。
    而且,正反两方都还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便是自主品牌车企之间,也是残酷的竞争关系,怎么就变成了一副改为“中国品牌”之后大家其乐融融携手进步的温馨场面了?
    不论从欧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的汽车发展史来分析,还是从业内专家多次提出的前瞻与预测来思考,随着中国车市竞争愈发激烈,未来将会有大批实力不济的自主品牌车企会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倒下,仅剩下几家大企业站在硝烟散去的赤壁滩上。
    或者“改名”对一时的销量会有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空喊口号毫无意义,品质不行的话,叫什么名字最终都无济于事。笔者倒是期望,在新车上市的时候,那些宣过誓的“中国品牌”在产品宣传册里能有底气醒目地写上“中国制造、中国技术、中国品质”,这比换个名字有意义得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