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与交换》教学反思
(2013-10-11 22:58:50)
标签:
教育文化 |
分类: 我的教育教学 |
《呼吸与交换》教学反思
这一次课题组活动,由我讲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呼吸与交换》。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呼吸器官及其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二是通过制作模拟肺呼吸的模型,使学生明确:肺既是呼吸的重要器官,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在设计时以体验呼吸、了解呼吸、模拟呼吸为主线,通过师生互动体验呼吸,观察课件了解呼吸,制作模拟体会作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经过课上实践,达到了预期效果。我认为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调动学生兴趣。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地研究并分析了教材,并将教材的顺序作了一定的调整,(先讲授了第七课《循环与运输》)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肺不仅是呼吸的重要器官,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为了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我还利用flash软件做了一些模拟动画,如呼吸器官的组成、呼吸过程的模拟等,还插入了一些相关视频,特别是由赵本山、范伟主演的小品《卖车》片段的插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呼、吸的重要作用,还深刻的体会到原来小品里面也用到了呼吸的相关知识。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从开始的呼吸体验、感受呼吸时身体的变化等活动,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感知,实际效果不错,学生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和相互交流,能认识到人的呼吸器官名称。在学生不能观察的情景,让他们在反复的体验中进行猜想,再借助制作模型,模拟肺呼吸时变化的实验,使他们能直观的认识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和肺的变化,使学生对人的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比较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三、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思维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后,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是一样吗?设计时本来是我提出这个问题,学生提出正合我意。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成分上差异。再通过反复的体验感知和相互间的交流,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思维的方向就转向了对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上的研究上。由此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维…… 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
在制作呼吸模型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是让他们利用课下收集的器材,结合课本的内容去自主探究,在尝试中想办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来体会肺的重要作用。在课堂中,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制作,进行探究。在最后的展示中,学生能边演示边叙述各部分的作用,使学生真正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究学习到了新的知识。
通过这次的教学,我体会到,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更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实践探索,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