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2013-10-11 22:57:0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我的教育教学

《空气占据空间》教学反思

对于三年学生,空气并不陌生,但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学生可能不清楚,所以,我在课前让学生搜集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资料和要证明空气占据空间所用的实验材料。在课上,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是由吹气球的实验引入,让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亲自吹,结果学生都吹不大,为什么呢?这样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自然地引出课题——空气占据空间?然后教师演示了一个规范的杯子塞纸倒扣水中的实验,其目的有两个:一是给学生提供完整、规范的实验过程,便于学生模仿;二是教师演示后不给学生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亲自探究,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再次验证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给学生出难题,解决生活现象,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有引、有放,使学生能够“玩中学、学中玩、玩中学会思考、思考中得到升华”,体现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课程理念,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关注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质疑猜想。如在学生通过吹气球知水(液体)、笔(固体)都占据空间的基础上,提出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是不是也占据空间,这时候,学生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是有困惑的,如果说占据,看不见,如果说不占据,空气又无处不在,这就激发了学生想刨根追底的欲望。

二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要规范,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典范。比如教师在做杯子放纸倒扣水中的实验时,每个细节教师都有规范的操作和说明,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为学生自己能规范、快速实验操作做出了典范。

三是指导学生设计并实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设计实验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在课前我先是布置了搜集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资料和实验材料,在设计前,我又对实验给予了点到为止的提示,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思维方向,如在导入环节的“吹气球”,教师演示的“杯子塞纸倒扣水中”的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设计的实验,要能看得见,才能有说服力。

四是给予学生实验空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我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和小组设计方法进行实验,并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使学生体验到小组合作的好处和自主学习探究乐趣。

五是千万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正像课标中说的那样“低估儿童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设计出了很多种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比如就有一个学生设计出了到九年级才能学到的“排水法”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方法,这是教师没有预设到的。所以说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所有的精彩是学生创造的,是生成的,当然,这里也离不开老师的为学生提供的空间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

本节课在获得领导和同事们肯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方面,由于第一次面对这么大的场面,总是感觉心里没底,有些慌张,有的语言表达欠考虑,在时间把握上没有调控好,有点拖堂。学生方面,一是有的学生语言表述能力欠缺,不能将看到的现象完整表述,需要教师的引导或提示。二是学生设计、记录、总结实验过程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指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