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80年代)

(2023-09-07 09:58:45)
分类: 电影
33.《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华(1982年)         
                    
  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的新尝试,一方面表现出她对自身创作中软肋的意识,一方面也算是借向政题材挑战的机会,剑走偏锋地拓展自己的创作道路。除了立意的厚重深刻,电影语言也比之此前的作品更加雕琢,运用长镜头渲染苍茫廖落的气氛强调忧郁凄凉的现实和抽象环境,同时保留传统时空结构,间或穿插镜头灵动的另类质感。影片整体的情绪为平衡而平衡,显得刻意,对技巧的玩弄也采取骑墙的路线,不过基本上这些取巧都得到不错的效果,影片希望突出的演员表演,也成功地为人所瞩目。本片获得第二届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影片、编剧、新人演员、美术共五个奖项。

34.《牧马人》             导演:谢晋(1982年)                              
 影片根据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编,虽然改编自“伤痕文学”的代表之作,电影却没有“伤痕文学”过于凄然的氛围,反而赋予了电影更积极的时代印记。电影上映后,因和当时时代背景及观众心理高度契合而获得巨大成功。电影对许灵均和李秀芝相濡以沫的爱情、许灵均与西北牧场淳朴善良乡亲的亲情及许灵均对于土地和祖国的深情都有相当细腻的描写。    
                             
 35、《茶馆》             导演:谢添(1982年)                               
《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厚重、格局最大的一部作品。单是把这样一部作品在话剧的基础上,改编成为电影,使其在高水准的前提下永久保存下来,《茶馆》的意义已经不可谓不大。《茶馆》成功地完成了从戏剧语言对电影语言的转换,既保留了原来话剧的精彩,又使其更加生活化和电影化。                        

 36、《棋王》             导演:严浩(1982年)                               
将台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与内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电影,这已经是典型的徐克风格。电影希望突出时空与历史的沉重感,这一方面表现得并不够,但电影处处表现出耐人录味的情怀。特别是阿城的“棋王”部分,徐克的改编继承了原着中的沧桑与传奇感,和其中动人的人性部分,但加入了悲壮的氛围,王一生最终的挑战有一种原着中所没有的力量感。
                       
 37、《本命年》             导演:谢飞(1982年)                               
从中国电影史来说,《本命年》应该是一部相当超前的作品,第六代电影人对于“存在”的追问,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本片中都可以提前找得到。港台地区电影中残酷青春式的描写,在谢飞的《本命年》中同样找得到同样的精神,不同的是,谢飞的表达更加厚重,更加注重悲剧背后的源头,而非一味的渲泄和控诉。影片从始至终都具有一种无奈和追问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的所有表达都基于人性的体验,而非全然居高临下的审视,这是之前的电影所不多见的,影片平静而蕴有绵密情感的镜头语言也都在体现着这一点,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悠长,直触及到观者的心灵最脆弱的地方。

38.《半边人》             导演:方育平(1983年)                               
本片是方育平继1981年的《父子情》之后,再次以写实手法拍摄的一部作品,方育平用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影片,并使现实与电影几乎难以分清其界限。《半边人》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以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态度拍摄这一作品,甚至让摄制组入镜,进一步打消电影与电影中的真实之间的距离,而正是这样的处理,造就了一部生动真实、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

39.《新蜀山剑侠》             导演:徐克(1983年)                             
  徐克拍了他的新浪潮三部曲之后,已是人人喊打的票房毒药。这时他回归主流,几部喜剧片疯狂卖座,使徐克再次得到了拍摄自己电影的机会,这时他想到了自己钟爱的小说,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觉得不仅可以一圆旧梦,还可进行港电影的特效实验,这时有人说“特效不是中国人搞的”,徐克为这句话不服气,飞到美国找《星球大战》的技术人员和专业的青年,一起白手起家搞港的特效技术。而最终的结果也正是令徐克拍出了东方的“星球大战”(就文化价值而言),影片最大的意义,是以特效创造出凌空蹈虚、神魔分立的奇幻空间,同时发挥出徐克天马行空的美学意境,在神魔两道的空间中表现出种种奇幻唯美的景像,以及浪漫化的人物造型,其中又尤以林青霞的古典造型最为出彩,有着飘飘欲仙的浪漫感。             
 影片的节奏奇快,首次表现出徐克凌厉的剪接和视觉风格,也是徐克式武侠动作片的开山之作,片中很多奇幻场景的处理,常给人以神来之笔和不可思议的感受,特别是轩辕神殿和瑶池仙堡两个场景的设计,一妖邪一神秘,都成为经典。本片也是特定历史下的产物,影片的故事寄托了导演呼吁和平、消除歧见的情怀。

40.《风柜来的人》            导演:侯孝贤(1983年)                              
 《风柜来的人》是第一次和才女编剧朱天文合作,从而确立了他们长期合作的固有模式。该片获得1984年第六届法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最佳影片奖,使侯孝贤脱颖而出受到瞩目。该片也是侯孝贤的里程碑作品,运用了散文诗般“诗性追忆”的电影语言,同时大量的深焦和远焦镜头也成为该片的主要镜头运用方式。散文诗方式确立了侯孝贤以后电影叙事的特色和走向。             
     该片在电影语言的原创力方面比之以住的台地区电影更为强烈,同时对青春期的反叛和迷茫刻画深入而又更具有自觉性,代表着侯孝贤走向成熟和崛起。  电影中的青少年庹宗华、张世的表现已初露锋芒,表演没有受到镜头的约束,自然而本色。

41.《A计划》             导演:成龙(1983年)               
         《A计划》中成龙担任了导演、编剧、主演、剪辑,并自己完成了其中惊人的特技动作。此时的港电影尚没有达到它的最黄金时期,但成龙的电影却先做到了,特别是成龙、洪金宝、元彪三兄弟的完美合作,更是让今天的影迷们唏嘘怀念不已。影片在结构上被戏称为“港版智取威虎山”,而被成龙在这个架构中发展出独一无二的趣味,影片明显受到巴斯特·基顿及卓别林等美国默片喜剧的影响,除了着名的钟楼坠落一场,还有自行车追逐一段戏,可说深得默片喜剧之神髓,成龙更可以将肢体喜剧与武打动作结合,展示出别无分号的喜剧气质。

42.《黄土地》           导演:陈凯歌(1984年)                             
   在《黄土地》中,无论人物、地理、或者意识形态,都演变成为一种象征和历史的具象化的表现。因为一种首次创作的激情,《黄土地》完全可以说成为了最可以代表第五代电影精神的一部作品。本片表现出相当厚重深远的思想性,甚至在八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最重要的一些思潮,在《黄土地》中都可以提前找得到。陈凯歌不仅仅是艺术家,那一代人独有的沉重的责任感和因此而锻造的独立思考和前瞻性,在陈凯歌和《黄土地》上得到了最佳体现。           
  《黄土地》在摄影师张艺谋的镜头下被赋予了人格化的意义,这成为养育了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生命的源头,也成为了人性与自由的禁锢者,它既有博大厚重苍凉无尽可能魄力,又有着僵化和宿命的悲哀。 在陈凯歌的表现中,镜头里的地平线一直推得极高,天空、人物,往往被挤压得异常局促,无尽的黄土高山向人们展示着它强大的力量,只有在结尾,陈凯歌才令地平线压到最低,蓝色高天盖过厚土,顾青远远走来,而憨憨逆着求雨的人群,向他奔去。这个场面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力量。影片的叙事和影像一直内敛平和,仅有的两个“动”的镜头,一个是农民求雨的场面,另一个则是延安的腰鼓舞,它们恰恰分别代表了黄土地的两面,既可以诞生出雄浑的力量,又令人无法不屈服,变得更加坚忍——这是一部没有历史的真正的关于土地的史诗。          
  影片在美学和叙事结构上,同样具有颠覆性的意义,电影拥有诗歌一般的架构,而非传统般地以对白和戏剧冲突推动影片,影片的影像代替它们成为叙事的元素,黄河流去,而高山厚土巍然不动,影片的美学意味是深厚而含蓄的,而又以种种不同的意象赋予这一影像诗歌以抑扬的节奏感。          

43.《省港奇兵》             导演:麦当雄(1984年)                             
  八十年代初随着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涌动而崭露头角的麦当雄,和新浪潮的主流导演们不同,出身于电视演员训练班。从成功的电视台监制,转入大银幕创作,以导演处女作《省港奇兵》获得金奖的最佳导演称号,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他的“麦当雄电影制作公司”也成了港当时的代表制作群体之一,该公司创作的半纪录半剧情式警匪片,总是会引起追捧跟风。            
 《省港奇兵》的特殊之处,在于对好莱坞类型商业电影的感应,麦当雄在这部影片里充分展示了类型叙事的魅力,将一点星星之火推演至燎原之势,在峰回路转的意外发生之时,以宿命的平衡手法结束故事。在《省港奇兵》这样的类型片中,大量选用了非职业演员,甚至根据演员的声音进行淘汰,在他惟一亲自执导的这部影片中,偷赴广州拍摄部分实景,大大增加了本片的写实性。麦当雄以编剧和监制的身份参与过多部影片的制作,建立了独特的风格体系。而作为他惟一执导过的一部影片,则以突出的个人风格在港电影中占有一席之地。

44.《似水流年》             导演:严浩(1984年)                              
 电影讲述一个港女编辑,借奔丧之机回到内地,重遇昔日恋人和儿时好友(如今是一对夫妻)的故事。严浩在这部电影中,几乎完全放弃了新浪潮时期前卫先锋的题材和手法,以一种非常平稳、毫不急躁的手法,缓缓记录了三个成年人对往事的追忆和思索,折射出当时的大时代背景。            
 影片的情节简单,表面看来似乎是一段三角关系,但严浩娓娓的叙述,为它注入一种叫人深思和深受感染的力量。以国人的角度,而不是仅以港人的角度,来思考时光、家乡、故土等等问题,在当时的港电影中也是从未有过的。这部影片的成功,也影响了严浩日后作品的选材和视野。

45.《童年往事》            导演:侯孝贤(1985年)                              
 《童年往事》被认为是侯孝贤的半自传体回忆录,以一种客观、平常、淡然的眼光去追忆已经逝去的童年记忆。 该片采用常采用的旁白方式导入,虽然看起来这是阿哈眼光里的童年,但实际上电影始终以旁观的眼光来审视这一段时光,在个人的成长中掺杂进历史深刻的印记。比之侯孝贤前期的作品,该片赋予了侯氏“散文诗”更丰富的内涵,悠远沉静的长镜头运用使诗化风格更富于延展和联想,同时也带入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气韵,该片以散文诗的体裁承载了史诗般的壮阔和恢弘,是侯孝贤及台“新浪潮”电影最有原创性、最成熟的坐标式作品。

46.《盗马贼》             导演:田壮壮(1985年)                                
作为当代导演中最具人格魅力和理想主义气质的一位,田壮壮的电影之路自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盗马贼》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纪录片影像风格的影片,视觉上粗犷厚重,对白极简,表现出西藏这片神秘古朴的土地苍凉而充满宗教感和远古感的氛围,影片的主角“盗马贼”罗尔布,是田壮壮所探讨的例题的载体,他的生命沉浮以至最终的死亡都在承载着田壮壮的疑问和敬意,一个人或一个人群,他能够以终极的、无隔阂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和生存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样一片完全没有被文明所浸染的土地上才能实现。

47.《芙蓉镇》             导演:谢晋(1986年)                               
作为影坛巨擘级人物,谢晋是一位和时代同步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敏锐地抓住当时人们的审美和心灵需求,传达出引起共鸣的影像语言。而这些作品又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一种历久弥新的不衰魅力。《芙蓉镇》则是他艺术生涯最颠峰的巨作,其对人性、民族性在大历史中的刻画之深遂,为电影少见。《芙蓉镇》以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遭遇,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丑陋的极端反差。该片以编年史的方式,用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二十年的鸿篇巨制铺陈出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刘晓庆和姜文的表演成为经典绝配。尤其是姜文优异的表演,很难相信他当时仅仅才23岁,就塑造出了一个年龄跨度极大的知识分子形象来。电影中另一个为人称道的表演来自李国香的扮演者徐松子,她牺牲了自己娇好的形象,把李国香见风使舵的狰狞嘴脸打造得全无表演痕迹,令人不禁为之击节。

48.《我这样过了一生》            导演:张毅(1986年)                               
         这部电影的空前成功,很大部分来自杨惠珊的表演。该片改编自“新女性主义”作家萧飒的小说《霞飞之家》,大气而细腻地刻划了一个苦难而坚韧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通过1950年代到1980年代近三十年的时间段,描绘了一幅台社会变迁的历史画卷,同时通过历史折射出女性的生活和命运。     
桂美的形象虽然没有摆脱传统女性的婚嫁观念,却凸显了女性性格中最精粹的美德。而电影虽然颂扬了这样的美德,却又对传统的婚嫁观念做了不算彻底但耐人寻味的批判。该片对女性主义话题的探讨在华语电影中颇为新颖而独特,其写实性长镜头的运用也极有创意。该片获得第22届金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杨惠珊已臻化境的表演达到了台女演员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49.《恐怖分子》             导演:杨德昌(1986年)                             
  低产量、高品质的杨德昌自己的心声再次将镜头对准飞速发展期的台北,电影充满了冷酷尖锐的风格,是杨德昌电影语言迈向成熟的分水岭,也是台电影“新浪潮”中批判性和暗喻性最强烈的作品。           
   杨德昌抛弃了台导演一贯的中庸温情风格,将直接的杀戮和血腥注入到电影中,以冷静观察者的眼光,深刻解读了物质化社会下,精神世界的空虚和错位,其批判笔触犀利而尖锐。 该片三条叙事线娴熟而有节奏地交错发展,也带来了全新结构的电影解读,具有“后现代电影”的特点。同时该片将批判性的设问投向1980年代的台,从经济、文化、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理性思考社会问题,呈现出一种客观的分析高度。该片的出品时间恰处在台“新浪潮”电影由鼎盛走向停滞的发力时期,它的出现是无异于一针强心剂,推动了“新浪潮”的第二轮高潮。

50.《倩女幽魂》             导演:程小东(1986年)                               
本片的灵感来自六十年代李翰祥拍摄的《倩女幽魂》,但在可看性上远远超过了原版。本片也可以看做是港片的黄金时代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集体创作。张叔平为王祖贤设计的女鬼造型使其成为香港电影中最惊艳的女性形象之一,张国荣、午马等人的表演也都神采飞扬,还有徐克机智感人的故事,程小东天马行空的武打设计,黄变幻多端的电子配乐,共同构成了这一部经典。本片也表现出港特效制作水准再次前进之作,创造出相当奇诡的画面。影片也标志着程小乐和徐克开始了此后近十年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之后《东方不败》等杰作都将在这样的合作下诞生,而徐克和程小乐也因此得到了“东方的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的称号。

51.《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1986年)                                 
《英雄本色》其实是一部翻拍片,翻拍自1967年龙刚的同名作品,本来是徐克的最爱,后来徐克结识吴宇森时,正值其事业低落期,人人都讲吴宇森不会拍电影。徐克出于朋友义气,于是将《英雄本色》让给吴宇森执导,他参与影片编剧,并在影片中客串演出,鼓励吴宇森将个人的感情放到影片中表达,并破天荒地作为监制而没有对影片的拍摄横加干涉。而影片的主题,也正是对朋友义气,以及不甘失败反击命运的英雄主义情结的描绘,还有影片的两位主演,周润发与狄龙,此时都处于事业的没落期。《英雄本色》除了开创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局面,使西方人继李小龙之后再次以“芭蕾”来形容一部动作片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全片所充斥的来自吴宇森内心,也是继承自其老师张彻的《独臂刀》的“失去的一定要拿回来”的气魄,当你以这种态度来审视《英雄本色》时,就可以理解影片中那种无可压制的力量感,即便是空镜头,也读得到吴宇森当日的内心。

52.《战台儿庄》             导演:杨光远(1986年)                               
本片可说是抗战电影中非常值得尊敬的一部,事实上本片有仅在内地上映时取得轰动,在港台、海外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导演杨光远在八十年代拍出这样一部令全世界国人都得到震撼和感动的影片,其意义不可埋没。              影片采用接近纪录片的风格拍摄,台儿庄之战的种种动人之笔,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再现,结尾“肉长城”的意味更使影片的意义得到最终的升华。这部二十年前的作品在战争电影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3.《红高梁》             导演:张艺谋(1987年)                              
 张艺谋的第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最具力量感的一部作品,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厚积薄发,是当年那个生活里沉默寡言,默默创作的张艺谋在银幕上一次酣畅痛快的渲泄,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在这部作品中首次创造出了“把颜料桶泼向观众”一般的视觉效果,也在于它拍出了之前电影中少有的粗犷与豪迈,在这部电影中,人类文明中的一切矫饰与规则都被打消,而只留下关于生存的一切本能,如其中赵季平为影片所作的配乐,豪迈奔放,勇往直前。          
  应该说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张艺谋和陈凯歌在一开始精神上是很像的,只不过陈凯歌较偏重理性思辩,张艺谋偏重感性,重视象征的意象,《红高梁》和《黄土地》一样,是将民族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为一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红高梁》的视角所取,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状态,他们狂放的生命力喷薄般不可阻挡,“红高梁”来自土地,也是这种生命力的象征,而影片中浓烈的视觉效果的运用,成为张艺谋完成他的这一理念的工具,如影片开头的颠轿一场戏,张艺谋拉来了几卡车黄土,在“颠轿歌”的歌声里,硬是颠出了黄沙漫天的效果。姜文和巩俐在高梁地里相遇那一段,拍出了少有的原始而粗犷的意味,而又具有一种象征生命的寓意。最为风格化和寓意深远的一幕还是影片的结尾,姜文带领村民伏击鬼子的汽车,土炮失灵,村民们举着土制的炸药冲向汽车,“我奶奶”和村民全部牺牲之后,鬼子的汽车在爆炸声中变成粉碎,这时天地仿佛都被染成了红色,日食出现,孩子唱起儿歌,这一系列极具象征意味,充满了远古式图腾感的画面可以看作是张艺谋对于民族、生命等等的全部诠释。               《红高梁》中加入了很多对民俗的描绘或演绎,造成了令人相当难忘的效果,如“我爷爷”在酿的酒里撒尿,所酿的酒竟成了传说中的上等好酒,而后酿酒也从此成了一种仪式。《红高梁》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象征化了的世界,比如其中日军镇压杀害村民一段戏,显然象征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不可以为外力所改变。这是张艺谋纯然感性,直觉地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它的成就在于拍出了原始的,虽然并不真实但又无法否认其真实的生命状态。而第五代的电影人本来就是在比任何人都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自我的人格与思想塑造的一群人,所以这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红高梁》比后来的《活着》反而更多地拍出了“活着”的质感。

54.《喋双雄》             导演:吴宇森(1987年)                              
 吴宇森拍得最浪漫的一部作品,它没有《英雄本色》由压抑而生的悲壮感,也没有《纵横四海》从轻松而生的喜剧性,然而也正是因此,吴宇森才得以在一相当自由的状态下,在一部电影中完成其对友情、爱情、宗教、生命的全部理解,并将其暴力美学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吴宇森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青年时就喜欢画鸽子,认为鸽子是传达上帝声音的使者,本片亦是吴宇森对其基督教情结表现最好的一部作品。            拍摄教堂枪战一场戏时,吴宇森希望有一种力量把这两个本来站在对立面上的人联系在一起,于是他使用了白鸽。结果,教堂枪战这一场戏也的确成为了吴宇森电影中最为庄严华彩,充满了了仪式感和舞蹈感的一个段落,教堂、圣像、白鸽、烛火、子弹,并肩作战的警与匪,诗意与死亡的完美结合,这个场面代表了吴宇森内心深处最高贵的部分,以至于他自己也没能再次超越。

55.《监狱风云》             导演:林岭东(1987年)                             
  把吴宇森和林岭东两位都喜欢拍摄警匪题材的导演对比一下很有意思。两人同是经历了压抑和黑暗的童年时代,却在导演时代分别选择了逃避现实和直面现实的不同道路。像大师说的,赤子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吴宇森便是自己创造一个美好世界,用这个美好世界打败现实的丑恶的世界。而林岭东则是要自己向痛苦进攻,非但不肯逃避痛苦,还要把痛苦解剖的鲜血淋漓。           
《监狱风云》是林岭东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周润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成为一个英雄,但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有着痛苦和无法摆脱的控制,周润发在这部片中展示了精湛的演技,他咬掉张耀扬的耳朵再吐出的场面已经成为林岭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本片是属于那些个人意识强烈的影迷的经典。

56.《孩子王》             导演:陈凯歌(1987年)                              
 同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和张艺谋的作品在一开始在国际上得到的认可却并不同。与张艺谋的《红高梁》的一炮而红相比,陈凯歌的早期创作受到的国际瞩目并不算多。也是在这种逆境下陈凯歌完成了他早期的一系列电影,除了代表性的《黄土地》之外,《孩子王》也是一部佳作。           
  本片改编自阿城的小说,讲述文时期一位被称为“孩子王”的知青的故事。与《黄土地》壮美厚重的美学有所不同,《孩子王》的影像具有一种中国画式的清淡幽远,与《霸王别姬》等后来的强调戏剧性的陈凯歌作品不同,本片的故事性仍然是隐性的,影片在影像的表现力方面极具革命性,以孩子王和学生打赌砍树一段最为突出。本片亦是曾于影片的背景云南插过队的陈凯歌献给他的青春记忆的一部影片。

57.《悲情城市》             导演:侯孝贤(1989年)                              
 这部电影首次触及一直被列为禁忌的“二·二八”事件,用林家四个儿子在这场历史风暴中的波折,以人道主义视角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这是一部沉淀着真实良知,同时交织着理想与浪漫主义的不朽史诗杰作。把家庭的兴旺和历史事件捆绑在一起。社会动荡中各类族群的矛盾冲突,也被叙述得如水般静谧,潜藏着悲剧爆发前的阴郁气息,诗意笔调如灰色的国画般跃然于银幕。             
 该片是侯孝贤镜头语言发展到最成熟的作品,特有的长镜头淡然不语地观望着各个人物的命运交叠和悲欢离合,层次感分明,“诗一般的气氛”和宽美读出的日记话外音让电影弥漫着东方内敛的抒情主义美感。而电影的配乐也大气而有超然的画面神韵,音乐已经不单作为一种背景存在,而是幻化成电影精神的无限延伸标志,氲氤在整部电影当中。《悲情城市》无论是在艺术、电影技巧、人文精神、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已经超越了一部纯粹电影的概念,成为一种承载记忆的文化符号。

58.《阿飞正传》             导演:王家卫(1990年)                               
毫无疑问是当年最具创意和突破性的港电影,它的艺术质量和导演水准都堪称是年港片之冠。              
它令人倾倒的,恰恰是直面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提出“你是谁,在做什么,要去哪里”的问题。不用宏大的时代格局,不用尖酸的时代讽喻,只是简简单单地在小品式的清淡结构中,意在言外地揭开了九十年代港电影的序幕。  《阿飞正传》诞生的时代,是港会产生精致的文艺片的时代,而《阿飞正传》之精致、细腻、恰到好处——尤其是这些物质完全出现在毫不做作的情况下——亦是那个时代不逊于任何大格局电影的作品,可以说,王家卫从本片开始完全确定了自己的风格和创作走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