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80年代)
(2023-09-07 09:58:45)分类: 电影 |
33.《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华(1982年)
34.《牧马人》
导演:谢晋(1982年)
《茶馆》是老舍先生最厚重、格局最大的一部作品。单是把这样一部作品在话剧的基础上,改编成为电影,使其在高水准的前提下永久保存下来,《茶馆》的意义已经不可谓不大。《茶馆》成功地完成了从戏剧语言对电影语言的转换,既保留了原来话剧的精彩,又使其更加生活化和电影化。
将台作家张系国的小说《棋王》与内作家阿城的小说《棋王》放在一起拍成一部电影,这已经是典型的徐克风格。电影希望突出时空与历史的沉重感,这一方面表现得并不够,但电影处处表现出耐人录味的情怀。特别是阿城的“棋王”部分,徐克的改编继承了原着中的沧桑与传奇感,和其中动人的人性部分,但加入了悲壮的氛围,王一生最终的挑战有一种原着中所没有的力量感。
从中国电影史来说,《本命年》应该是一部相当超前的作品,第六代电影人对于“存在”的追问,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本片中都可以提前找得到。港台地区电影中残酷青春式的描写,在谢飞的《本命年》中同样找得到同样的精神,不同的是,谢飞的表达更加厚重,更加注重悲剧背后的源头,而非一味的渲泄和控诉。影片从始至终都具有一种无奈和追问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它的所有表达都基于人性的体验,而非全然居高临下的审视,这是之前的电影所不多见的,影片平静而蕴有绵密情感的镜头语言也都在体现着这一点,出人意料的结尾意味悠长,直触及到观者的心灵最脆弱的地方。
本片是方育平继1981年的《父子情》之后,再次以写实手法拍摄的一部作品,方育平用接近纪录片的手法拍摄影片,并使现实与电影几乎难以分清其界限。《半边人》摒弃了戏剧化的处理,以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态度拍摄这一作品,甚至让摄制组入镜,进一步打消电影与电影中的真实之间的距离,而正是这样的处理,造就了一部生动真实、感人至深的电影作品。
39.《新蜀山剑侠》
导演:徐克(1983年)
40.《风柜来的人》
导演:侯孝贤(1983年)
41.《A计划》
导演:成龙(1983年)
42.《黄土地》
导演:陈凯歌(1984年)
43.《省港奇兵》
导演:麦当雄(1984年)
44.《似水流年》
导演:严浩(1984年)
45.《童年往事》
导演:侯孝贤(1985年)
46.《盗马贼》
导演:田壮壮(1985年)
作为当代导演中最具人格魅力和理想主义气质的一位,田壮壮的电影之路自一开始就充满了坎坷。《盗马贼》是一部有着很强的纪录片影像风格的影片,视觉上粗犷厚重,对白极简,表现出西藏这片神秘古朴的土地苍凉而充满宗教感和远古感的氛围,影片的主角“盗马贼”罗尔布,是田壮壮所探讨的例题的载体,他的生命沉浮以至最终的死亡都在承载着田壮壮的疑问和敬意,一个人或一个人群,他能够以终极的、无隔阂的态度去面对生命和生存的时候,也许只有在这样一片完全没有被文明所浸染的土地上才能实现。
47.《芙蓉镇》
导演:谢晋(1986年)
作为影坛巨擘级人物,谢晋是一位和时代同步的导演,他的电影总是敏锐地抓住当时人们的审美和心灵需求,传达出引起共鸣的影像语言。而这些作品又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一种历久弥新的不衰魅力。《芙蓉镇》则是他艺术生涯最颠峰的巨作,其对人性、民族性在大历史中的刻画之深遂,为电影少见。《芙蓉镇》以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遭遇,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丑陋的极端反差。该片以编年史的方式,用1960年代初到1970年代末二十年的鸿篇巨制铺陈出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刘晓庆和姜文的表演成为经典绝配。尤其是姜文优异的表演,很难相信他当时仅仅才23岁,就塑造出了一个年龄跨度极大的知识分子形象来。电影中另一个为人称道的表演来自李国香的扮演者徐松子,她牺牲了自己娇好的形象,把李国香见风使舵的狰狞嘴脸打造得全无表演痕迹,令人不禁为之击节。
48.《我这样过了一生》
导演:张毅(1986年)
桂美的形象虽然没有摆脱传统女性的婚嫁观念,却凸显了女性性格中最精粹的美德。而电影虽然颂扬了这样的美德,却又对传统的婚嫁观念做了不算彻底但耐人寻味的批判。该片对女性主义话题的探讨在华语电影中颇为新颖而独特,其写实性长镜头的运用也极有创意。该片获得第22届金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女主角,杨惠珊已臻化境的表演达到了台女演员中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度。
49.《恐怖分子》
导演:杨德昌(1986年)
50.《倩女幽魂》
导演:程小东(1986年)
本片的灵感来自六十年代李翰祥拍摄的《倩女幽魂》,但在可看性上远远超过了原版。本片也可以看做是港片的黄金时代的一次非常成功的集体创作。张叔平为王祖贤设计的女鬼造型使其成为香港电影中最惊艳的女性形象之一,张国荣、午马等人的表演也都神采飞扬,还有徐克机智感人的故事,程小东天马行空的武打设计,黄变幻多端的电子配乐,共同构成了这一部经典。本片也表现出港特效制作水准再次前进之作,创造出相当奇诡的画面。影片也标志着程小乐和徐克开始了此后近十年间的长期良好合作,之后《东方不败》等杰作都将在这样的合作下诞生,而徐克和程小乐也因此得到了“东方的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的称号。
51.《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1986年)
《英雄本色》其实是一部翻拍片,翻拍自1967年龙刚的同名作品,本来是徐克的最爱,后来徐克结识吴宇森时,正值其事业低落期,人人都讲吴宇森不会拍电影。徐克出于朋友义气,于是将《英雄本色》让给吴宇森执导,他参与影片编剧,并在影片中客串演出,鼓励吴宇森将个人的感情放到影片中表达,并破天荒地作为监制而没有对影片的拍摄横加干涉。而影片的主题,也正是对朋友义气,以及不甘失败反击命运的英雄主义情结的描绘,还有影片的两位主演,周润发与狄龙,此时都处于事业的没落期。《英雄本色》除了开创了吴氏暴力美学的局面,使西方人继李小龙之后再次以“芭蕾”来形容一部动作片的意义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全片所充斥的来自吴宇森内心,也是继承自其老师张彻的《独臂刀》的“失去的一定要拿回来”的气魄,当你以这种态度来审视《英雄本色》时,就可以理解影片中那种无可压制的力量感,即便是空镜头,也读得到吴宇森当日的内心。
52.《战台儿庄》
导演:杨光远(1986年)
本片可说是抗战电影中非常值得尊敬的一部,事实上本片有仅在内地上映时取得轰动,在港台、海外都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导演杨光远在八十年代拍出这样一部令全世界国人都得到震撼和感动的影片,其意义不可埋没。
影片采用接近纪录片的风格拍摄,台儿庄之战的种种动人之笔,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再现,结尾“肉长城”的意味更使影片的意义得到最终的升华。这部二十年前的作品在战争电影中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3.《红高梁》
导演:张艺谋(1987年)
《红高梁》的视角所取,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状态,他们狂放的生命力喷薄般不可阻挡,“红高梁”来自土地,也是这种生命力的象征,而影片中浓烈的视觉效果的运用,成为张艺谋完成他的这一理念的工具,如影片开头的颠轿一场戏,张艺谋拉来了几卡车黄土,在“颠轿歌”的歌声里,硬是颠出了黄沙漫天的效果。姜文和巩俐在高梁地里相遇那一段,拍出了少有的原始而粗犷的意味,而又具有一种象征生命的寓意。最为风格化和寓意深远的一幕还是影片的结尾,姜文带领村民伏击鬼子的汽车,土炮失灵,村民们举着土制的炸药冲向汽车,“我奶奶”和村民全部牺牲之后,鬼子的汽车在爆炸声中变成粉碎,这时天地仿佛都被染成了红色,日食出现,孩子唱起儿歌,这一系列极具象征意味,充满了远古式图腾感的画面可以看作是张艺谋对于民族、生命等等的全部诠释。
《红高梁》中加入了很多对民俗的描绘或演绎,造成了令人相当难忘的效果,如“我爷爷”在酿的酒里撒尿,所酿的酒竟成了传说中的上等好酒,而后酿酒也从此成了一种仪式。《红高梁》的世界其实是一个象征化了的世界,比如其中日军镇压杀害村民一段戏,显然象征着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并不可以为外力所改变。这是张艺谋纯然感性,直觉地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它的成就在于拍出了原始的,虽然并不真实但又无法否认其真实的生命状态。而第五代的电影人本来就是在比任何人都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自我的人格与思想塑造的一群人,所以这并不意外,甚至可以说,《红高梁》比后来的《活着》反而更多地拍出了“活着”的质感。
54.《喋双雄》
导演:吴宇森(1987年)
55.《监狱风云》
导演:林岭东(1987年)
《监狱风云》是林岭东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周润发在这部电影里没有成为一个英雄,但成为了一个真实的人,有着痛苦和无法摆脱的控制,周润发在这部片中展示了精湛的演技,他咬掉张耀扬的耳朵再吐出的场面已经成为林岭东电影中的经典场面。本片是属于那些个人意识强烈的影迷的经典。
56.《孩子王》
导演:陈凯歌(1987年)
57.《悲情城市》
导演:侯孝贤(1989年)
58.《阿飞正传》
导演:王家卫(1990年)
毫无疑问是当年最具创意和突破性的港电影,它的艺术质量和导演水准都堪称是年港片之冠。
它令人倾倒的,恰恰是直面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提出“你是谁,在做什么,要去哪里”的问题。不用宏大的时代格局,不用尖酸的时代讽喻,只是简简单单地在小品式的清淡结构中,意在言外地揭开了九十年代港电影的序幕。
《阿飞正传》诞生的时代,是港会产生精致的文艺片的时代,而《阿飞正传》之精致、细腻、恰到好处——尤其是这些物质完全出现在毫不做作的情况下——亦是那个时代不逊于任何大格局电影的作品,可以说,王家卫从本片开始完全确定了自己的风格和创作走向。
[
前一篇: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70年代)
后一篇:电影百年百部佳品(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