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70年代)
(2023-09-06 15:51:51)分类: 电影 |
26.《十三太保》
导演:张彻(1970年)
《十三太保》则是张彻电影美学的代表。本片亦是狄龙和姜大卫登上银幕最初的作品之一,这两位形象气质各异的小伙子为张彻提供了新的灵感,而本片中也正是狄龙的一段借鉴京剧《太平桥》的死亡之舞,以及姜大卫的五马分尸场面最令人难忘。这两幕也正表现了张彻电影美学的一贯特色——阳刚、惨烈,而毫不腥残忍,反而充满了唯美神秘的气息。
本片既有千军万马攻城略地的场面,亦有张彻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搏杀,视觉效果凌厉,人物个性栩栩如生,可说是邵氏黄金时代娱乐片的代表作之一。
导演:胡金铨(1972年)
当年《侠女》在戛纳影展上一举夺得技术大奖,为首部戛纳获奖影片,本片亦令胡金铨被法国权威杂志评为世界十大导演之一。
29、《哪咤闹海》
导演:王树忱、严定宪、徐景达(1979年)
孩子们在看这部动画片时,会被哪咤的经历所感染、流泪,而当我们以成人的眼光再次看这部作品,则会发现这部浪漫主义的动画作品,实际上那样生动地描绘了人在成长中所必须面对的挫折和委屈,童年时第一次面对一个与成人们曾描绘过的不一样的成人世界时的痛苦、童年世界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伪善、童年的勇敢的弱小与成人的强大的软弱……在动画片里,可以让童心最终胜利,战胜成人世界,而在真实里这是不可能的。儿童和成人可以从中看到两个不同的故事,这也是动画片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了。
27.《侠女》
胡金铨的《大醉侠》和张彻的《独臂刀》共同创造了武侠电影的新浪潮,之后他的《龙门客栈》更以一特定的空间之内演绎错综复的斗争,开创武侠电影的新局面。然而大师胡金铨作品最大的意义——其对中国画清雅幽远意境的影像还原方面,成就最高的还是要数后来在拍摄的《侠女》。30年的后李安拍摄的《卧虎藏龙》,其为人所称道的李慕白与玉蛟龙的竹林追逐一段,即是向《侠女》致敬,而原版中的竹林打斗一场,其中的空灵禅意却是新版所不及的。
在改编自《聊斋志异》同名故事的作品《侠女》中,尤其加入了其对禅意的理解,最后高僧的出场,确有法相庄严之感。本片亦是胡金铨个人风格相当成熟之作,无论文戏之悠远,或武戏之韵律,都极为可观。香港影评人石琪对本片评论说:“《侠女》武中有文,侠中有禅,活用京剧又发挥了高度电影风格,充满东方特色。胡金铨的武侠是从历史传奇入手,然后由外而内,由浅而深,终于超凡入圣,弃武求禅。这种层次进展,合乎传统哲理,意象神妙。”
28.《半斤八两》
导演:许冠文(1976年)
从1974年到1976年,许冠文兄弟的喜剧片连续成为港电影票房冠军,1976年的《半斤八两》更是狂收850万港币,成为港喜剧片划时代的作品。
本片由许氏三兄弟联合主演,其成功在于切中当时港社会的普遍心态,以市井谐趣反映当时的时局和人生百态,房东小人物的自嘲,其以红肠模仿李小龙双节棍打斗的场面,不仅在当时回应李小龙逝世的英雄真空,也成为许氏喜剧时代的经典场景。本片成为港市井喜剧时代的代表作品,许冠文《冷面笑匠》的特质,在片中得到尤其突出的表现。
30.《巴山夜雨》 导演:吴永刚、吴贻弓(1980年)
《巴山夜雨》的名字本身就富于诗意,而它的拍摄手法也吸收了古典诗词、绘画的意境,使影片具有明显的诗化风格。影片的好也就在于,它在回望无比深痛的民族创伤之时,采用的却是如此富于人性化和诗化的笔触,影片用文期间一般夜航船上,几个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大历史中的一个小点概括和浓缩了一个悲剧时代,更重要的是,表现了在巨大的伤痛之中和之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和不沉沦的心灵。
31.《第一类型危险》
导演:徐克(1980年)
本片名列当年十大华语片之首,被誉为港新浪潮的代表,然而票房却惨败。实际上本片虽有八十年代港以人反殖民的心态和行为作背景,但更多地应该定义为一部氛围黑暗的青春片,影片的意识、手法均极为大胆而富于创意,充满了力量感和颠覆性,本片是生于越南乱世的徐克对残酷青春的一种回首和总结,也是徐克在回归浪漫之前最痛快的一次渲泄。
32.《天云山传奇》
导演:谢晋(1980年)
早期的电影金鸡奖深具严谨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所以虽然第一届金鸡奖的最佳影片并列颁给《天云山传奇》和《巴山夜雨》,却是极具含金量和公正性的。虽然是讲运动中的故事,谢晋却只是将时代作为大背景,而把人物推向最前台。
《天云山传奇》留给观众极大的思考和回味空间,将探索历史之手纵横二十余年。将道德伦理元素注入历史的背景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谢晋电影模式”,关于这种模式的探讨和争论,也一度升级为一种深具挑战性的文化现象,而《天云山传奇》正是“谢晋电影模式”后期高峰的开始之作,是谢最典型的“小人物,大历史”电影。
后一篇:中国电影百年百部佳品(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