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湿疹(2015版)

(2015-03-13 23:15:35)
标签:

杂谈

虽然很多人把“湿疹”和“特应性皮炎”这两个术语混用,但实际上湿疹是一个用来描述一组不同的皮肤问题的术语。

湿疹有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急性湿疹可能表现为皮肤发红、发干和脱皮或可能开始有液体渗出,有时还会有充满液体的小隆起物。当湿疹变成慢性湿疹时,皮肤就会变厚、色素沉着过度、变干、变粗糙。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表现,湿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婴儿期(出生后几周到6月龄之间)。在很多病例中,皮疹会在2或3岁时得到改善或消失。
2、儿童期(4-10岁之间)。
3、青年与成人期(12岁以上)。

特应性皮炎和接触性皮炎是儿童中最常见的两种湿疹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通常发生在有特应性皮炎、食物过敏、哮喘、枯草热、和环境过敏家族史的婴儿和儿童,但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基因无疑是有影响的,但和过敏的相关性还不清楚。

接触性皮炎在皮肤接触刺激物或过敏原时发生。这个问题的一种形式是反复接触柑橘汁或其它酸性食物、泡泡浴、刺激的肥皂、某种食物或药物、羊毛或粗糙的布料而引起的。孩子自己的唾液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刺激物,一些爱舔嘴唇的孩子就会发生接触性皮炎。

另一种接触性皮炎是在皮肤接触过敏原之后发生,最常见的过敏原是:
1、含镍饰物或揿钮。
2、牙膏或漱口水中的某种调味品或添加剂(这会导致嘴巴周围起皮疹)。
3、鞋子上的胶水、染料或皮革(会导致脚趾和脚起反应)。
4、服装上的染料(会导致衣服摩擦或多汗的地方起皮疹)。
5、植物,特别是有毒的常青藤、橡树、和漆树。这种皮疹通常在接触后几小时内发生(接触有毒常青藤后会在1-3天内发生)。除了痒以外,还可能出现水泡。
6、药物,如新霉素软膏。

如果孩子出现看起来像湿疹的皮疹,儿科医生需要检查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使用正确的治疗,他们有时可能建议你去看儿科皮肤科医生。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可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皮肤过敏试验(斑片试验),试验是把小片的常见刺激物或过敏原放到孩子的皮肤上48小时,如果皮肤发红或发痒,可能就要避免相应物质。如果出现下面的情况,要通知医生:
1、出现严重皮疹,家庭治疗无效。
2、有任何发热或感染的证据(例如,起水泡、大面积发红、起黄色的硬皮、疼痛、或渗出液体)。

治疗

目前湿疹无法被治愈,但通常可以把它控制住,而且常常会在几个月或几年后消失。最有效的治疗是防止皮肤变干和避免可能诱发或加重问题的因素。下面是一些有帮助的建议:
1、每天使用皮肤保湿剂(如润肤霜或油膏、软膏,最好使用低敏无刺激无香精的产品)。
2、每天用温水泡澡(不要用太热的水,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14版建议的水温是32-40℃,每次沐浴时间10-15分钟),如果使用沐浴露或洗发水的话,洗澡后要把残留的沐浴露或洗发水彻底冲洗干净,因为它们可能会刺激皮肤;然后用干毛巾轻轻拍干皮肤,并在3分钟内涂上保湿剂,以锁住水分。
3、避免粗糙或刺激的衣物(如羊毛或化纤)。
4、如果非常痒,可以在发痒区域使用冷敷。

有很多类型的处方药(霜剂或药膏)可以用于治疗湿疹,咨询医生哪种可以控制炎症和发痒并且是适合你的孩子的。这些处方药通常含有类固醇(一种激素),局部外用激素是湿疹的一线疗法,不要害怕和盲目拒绝激素,类固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是安全的,外用药的皮肤吸收非常少(一般为1%-2%),系统吸收更少,必要时就应该用,不要让孩子无谓受罪。不要迷信号称无副作用或副作用小的“纯天然”草药膏,它们通常没有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不良反应一般都是“尚不明确”(也就是不知道),而不是没有副作用。如果草药膏“效果很好”,很可能也是添加了激素的。

外用激素强度一般可分为四级,如氢化可的松乳膏为弱效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曲安奈德乳膏为中效激素,糠酸莫米松乳膏为强效激素,卤米松和氯倍他索乳膏为超强效激素。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来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的激素制剂,以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减轻症状。药膏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是,医生让你用多久就用多久,太早停药会导致问题复发。

除了外用药物以外,医生可能也会开口服的抗组胺药,以缓解瘙痒。如果皮肤感染的话,也可能要使用抗菌素(俗称“抗生素”,有时口服,有时外用)。如果孩子频繁感染的话,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进行漂白剂浴。

作者:朱剑笛

传递权威机构的现代育儿知识。欢迎关注:
新浪微博:@火爸朱剑笛
现代育儿网:http://aapcn.com
参考资料:
1. 美国儿科学会. 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Birth to Age 5[M]. 6th edi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2014.
2.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特应性皮炎协作研究中心.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4, 47(7): 511-5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